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学衡的办刊概况

早在国外,1910年代中后期留美中国学生群体当中,以对中国文化、文言文及白话文的意见分歧,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梅光迪、胡先骕等人为代表,认同、捍卫中国文化,及文言文;一派以胡适等人为代表,认为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意图打倒文言文,推行白话文。这些留洋学生回国后在国内形成两派,维护中国文化派以南京大学为中心,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先后来到南高、东大。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胡先骕则在《南高日刊》上发表《中国文学改良论》,白话文和文言文文学之争日益成为导火线。1920年胡适出版白话文诗集《尝试集》,随后胡先骕撰《评〈尝试集〉》,但“历投南北各日报及各文学杂志”,无一为之刊登,胡先骕遂和梅光迪等人商量自办刊物,得到刘伯明的支持,随后吴宓、柳翼谋(柳诒徵)等人也加入。1921年10月,学衡杂志社成立。1922年1月,《学衡》杂志创刊。

《学衡》杂志虽因文学评论而起,却非纯粹文学方面的刊物,虽和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进行所谓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常持不同主张,却并非论战刊物,而是综合的学术刊物。 《学衡》杂志以位于南京鼓楼北二条巷二十四号的吴宓寓宅作为办公之所,第一次会议公推吴宓为“集稿员”柳翼谋为《发刊辞》执笔人。按梅光迪“脱尽俗气”的主张,不设社长、总编辑、撰述员等名目,发表于《学衡》第三期上的《学衡杂志简章》中则署“本杂志总编辑兼干事吴宓”。

1921年11月,《学衡》第一期完稿,1922年1月,《学衡》杂志正式出版。《学衡》为月刊,至1926年底停刊,出刊60期。1928年复刊,改为双月刊,1930年停办一年又零星出刊,至1933年7月停刊,又出19期,共79期。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