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祭祀传统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19:19:36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中,祭祀上帝是一项由天子专享的权利,被视为体现天道和国家最高权威的行为。《说苑》记载,天子祭祀昊天上帝,公侯则祭祀众多神灵,自卿以下的官员祭祀范围限于家族。这种规格自殷商时期已有体现,如甲骨文中出现的上帝之名,标志着天子对天权的行使。
昊天上帝或皇天上帝,是古代对上天、天帝、天父等尊称的正式名称。在古代文献中,虞舜和夏禹时期,昊天上帝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被视为“类”。在殷商的甲骨文中,昊天上帝作为自然和国家的主宰,与日、月、风、雨等自然现象紧密相连。祭祀上帝的仪式通常包括牺牲,如杀死或烧死俘虏和牲畜,耗费着巨大的财富。早期的祭天活动,主要是为了祈求太阳神的保佑,期待农业丰收和人畜兴旺。
据《尚书》、《史记》和《淮南子》等记载,夏代之前的祭天仪式主要针对太阳,而殷周时期则以火祭天。《周礼》中详细描述了祭祀昊天上帝的仪式,包括对日月星辰、司中、司命等神祇的献祭。商代统治者常常强调“天命”,认为自己的地位源于上天的授予。《尚书·盘庚》和《诗经·商颂·玄鸟》中,都体现了这种天命观念和对祖宗神的依赖。
殷人的宗教信仰中,先祖神扮演着与天帝沟通的角色,他们相信先王在上帝身边,上帝对商王有庇佑和惩戒的作用。到了周代,“天”的概念逐渐取代了“上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作为天帝之子统治人间,需要对天帝尽子道。祭祀天帝不仅是对天帝的敬奉,也是一种礼仪和奉献。从殷周开始,对天帝的称呼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帝”、“上帝”、“天”等,都代表着人格化的天神形象。
扩展资料
上帝是儒教的最高神,天之最尊者,语出《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儒教教义认为“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儒教圣人是上帝的使者,天子当常以上帝之心为心,兴一善念。天有六天,以五配一,上天以其五行佐成天事因此上帝有五位辅佐,即五帝,五帝也是上帝。根据周礼,天子于孟春、秋分、冬至以最高礼仪用碧玉、禋祀、太牢祭上帝于天坛。北京天坛即上帝之庙。清朝民国以降用于翻译亚伯拉罕诸教崇拜的唯一神耶和华的名字。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