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 西安结婚风俗文化介绍
- 培训职业
- 2025-05-07 01:18:04
1、请介绍人。男方欲择某户子女为婚,先请介绍人到家招待一番,说明求婚之意,于是介绍人奔走双方,发挥媒介作用。
2、见面。男方与女方在男方或其亲戚家相见,约定时间两对象在男方或其亲戚家相见,经谈话同意,即订婚约。男方要简单招待,双方主要亲戚要参加,两人要互赠礼品(男给女一身衣服和四样礼,女给男方礼品稍轻)。如对方收礼,就表示同意。
3、看屋。女方到男方家看屋,男方要设宴席,并给女方更重的礼物。如男方不同意看屋,需将看屋的花费折成现金给女方。
4、扯衣服。男方为女方扯衣服,一般扯四至六身衣料,除衣料外,还有鞋、袜、围巾、毛线、提包等。女方还须到饭馆进餐。
5、坐喝。订婚时宴请宾客,程序复杂,男方要杀猪、宰羊,请厨做菜,备齐鸡、鸭、鱼、肉,请厨做菜,以示富有。女方通知族门、乡党、亲戚来参加宴席。
6、择吉。男方欲娶,经媒人说通女方后,请先生推算吉期。选择吉日、吉时,忌讳寡妇和四只眼的人接近。
完婚:男方请执事、请礼笔、请“宾相”、请厨师、请跑乱、请乐人、赁轿,女方准备迎娶。
完婚:男家为“合婚”仪式,女家则为“送女”仪式。新娘子由伴娘梳妆打扮,等待男家迎娶。
新郎穿戴礼服(蓝色绸缎),头戴礼帽,披红插花,由亲属及伴郎等陪同,骑马或坐轿前往岳丈家。新娘在伴娘协助下穿戴好礼服,告别家人,行“哭轿”礼。随后,新娘坐轿,轿中悬照妖镜,由童子护送。队伍中还有仪仗、乐器等,经过村庄时鸣炮停歇,新娘手艺受众人评价。途中遇丧或两家花轿相遇,有相应礼节。
婚仪即“拜堂”,由执事主持。执事唱《草料歌》,迎新娘下轿,揭盖头,象征夫妻相认。堂前布置香烛及象征“六证”的物品。
宴客,又称“待客”或“坐席”,分为两顿。新娘和新郎逐席敬酒,亲属回赠见面礼,宴席中有猜拳行令。
耍房,又称“闹新房”,婚后的三个晚上,亲友在新房中逗乐,内容丰富有趣。
送饭,结婚第二天,娘家送饭表示不忘养育之恩。
回门,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回女方家赴宴,女婿向长辈行礼。
贺礼,亲戚行礼,舅家送蒸花老虎和红绸子等,乡友联名送喜幛。
其他习俗包括:新郎与父母及女友吃汤圆,讨喜,拜别,出门时由长辈持竹匾护新娘,新娘上礼车前敬扇,礼车启动后新娘掷扇。
扇子掷到窗外表示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捡起扇子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回赠红包答谢。
燃炮:礼车离开女方家时燃放鞭炮。
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小孩迎接新娘并让其摸桔子,新娘回赠红包。
牵新娘:新娘下车时由有福气的长辈持竹匾扶持进入大厅。
忌踩门槛,要跨过。
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进洞房:新人同坐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谓两人从此一心,祝日后生男。洞房内不准男人进入,进洞房需选时辰。
忌坐新床,新娘不可躺,以免一年病倒。安床后到新婚前夜,需有男童与新郎同睡。
西安婚俗中的“四样礼”:
“心头肉”:新郎买六斤左右的带肋条五花肉,寓意还丈母娘的“心头肉”。莲菜(藕):买两根并生,寓意接连生子、五子登科,儿孙满堂。
“烟”:买两条,寓意美满姻缘。“酒”:买两瓶,寓意天长地久。
彩礼包括实物和现金,新房和礼金5-6万左右。女方陪嫁家电、衣物和金饰等。
20世纪20年代后西安出现自由恋爱,城市早于农村。60年代前农村青年自由恋爱少,60年代后渐多。西安民间没有专职媒人,一般在未婚男女双方走动的人可以被视为媒人。
1991~2010年农村青年自由恋爱普遍,20世纪末准备结婚时需“搭媒”。20世纪70年代后农村产生“背见”现象,2010年以前尚存。20世纪80年代以前订婚同居被视为丢人,90年代后普遍同居。
20世纪80年代后订婚程序淡出,“一盘端”现象普遍。90年代后订婚仪式明显减少,男女婚前称呼对方父母为“叔”“伯”“姨”,结婚日才改称呼。
新婚习俗随时代变迁。90年代后,农村男青年开始称呼岳父、岳母为“爸”“妈”,妻子的叔父母也按妻子称呼。
彩礼和嫁妆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20世纪50~70年代,长安、户县一般女方向男方索要240元彩礼,90年代初增至800元,21世纪初达三五万元。70年代衣物嫁妆为4身衣服、2个土布、20千克棉花,90年代后加上手表、自行车、“三金”。
“扯衣裳”习俗持续到2010年,订婚后男方家每年给女方赠送布料或礼物。
订婚后双方可走动,男方要帮忙。进入21世纪,双方甚至可长期居住。
传统婚期多选冬月、腊月。20世纪80年代后,城镇选“五一”、“十一”、元旦,影响农村。结婚日期讲究三六九,双日子,不选农历初一或月底。
90年代后,农村嫁妆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农用三轮车;城镇嫁妆从摩托车到小轿车,甚至新住房。
洞房布置从土木结构到楼房化,过去用花纸糊墙,现在放气球,结婚时踩破。
柜子配置从银柜、大板柜到立柜、组合柜。80年代“拉柜子”习俗,90年代用红色精装请柬代替。
1985年后,马车改用手扶拖拉机娶亲,车辆前挂红帘子,女方送亲车同样形制。
文革期间用自行车娶亲,90年代后普遍用轿车或面包车,车前装饰红字或气球,使用车辆数量增多。进入21世纪,西安举办仿唐婚礼或传统婚礼,新郎骑马,新娘坐花轿,婚礼司仪称作“伴客”。
20世纪90年代前,西安农村婚礼较传统,90年代后逐渐趋同,新娘穿白色婚纱,但许多老人难以接受。进入21世纪,新娘穿白色婚纱现象普遍。
旧时婚礼中许多忌讳已淡化,如新娘互换婚花、送亲女性不送新娘等传统习俗不再忌讳。
21世纪,新娘祖父母、父母到男家赴宴,不再捎回饭菜。新郎父母的熟人给新郎父母抹红脸或艳妆,婚礼气氛更有趣。
80年代后兴起舅家给新婚夫妇披红,意在希望其孝敬父母。
城镇婚宴除司仪讲话外,渐次讲究双方领导讲话,有地位的人证婚,男家或女家父亲答谢。
90年代前,男家不收“上司衙门”的礼金,90年代后逐渐收下不返。
90年代城区兴起婚礼设立伴郎、伴娘,进入21世纪农村亦仿效。伴郎伴娘全程陪同,婚礼期间司仪及客人常戏耍他们。
90年代后,“闹房”习俗淡出,演变成新郎同学朋友刁难新娘嬉戏。90年代前,“三天不论大小”习俗成为历史。
90年代前,男女双方大多居住较近,结婚当天新婚夫妇到丈人家“回门”。丈人家的女性亲友会在新娘到达后“耍新女婿”,而新郎则需带礼物前往,并因距离原因,“回门”习俗常改为婚礼第二天。
20世纪80年代,西安农村的“送四吊儿”、“道喜”和“拜乡党”等习俗逐渐消失,90年代个别村庄仍有“拜乡党”习俗,但21世纪后这些习俗已不见。
20世纪中期以前,西安农村有“女婿上床,家破人亡”的民谚,禁止女婿和女儿同床。90年代后,这种现象逐渐减少,现在许多家庭为女婿和女儿提供专门房间。而在城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女婿和女儿与岳父母同住已有较长时间,没有忌讳。
上一篇
国证施工员考试内容
下一篇
没有文化能学习月嫂吗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