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天下名刹“少林寺”:每年收入过亿,都用在哪儿了

关于中华武术,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从来不乏描写武术的作品,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要数诗仙李白的那首《侠客行》,其中写道:“赵客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由此可见,中国的武术传统由来已久,在从古至今的武侠作品中,都有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设定——“南武当,北少林”,说的就是并立的两大门派。

其中,少林派又以其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享誉海内外,每年能够享受海内外香客上亿的香火供奉,但作为一个生活清苦的寺庙,这些巨额的香火钱究竟被用在的哪里?方丈释永信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

说到中国的武功圣地,少林寺绝对占得了一席之地,无论是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还是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少林寺的僧人,给人的感觉都是如这座千年古刹一般,质朴但又让人不可小觑。事实上,除了武学底蕴,少林寺的佛学底蕴也同样深厚。关于少林寺的建寺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

清代学者景日在《说嵩》中说:“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少林寺最早是北魏孝文帝为一位名叫跋陀的西域僧人建造的,供其传道授业,由于北魏孝文帝是一名十分开明的君主,因此,对于远道而来的僧人,他也表现出极大的欢迎与支持。

大笔一挥,下令由官方负责少林寺修葺、建造的全部费用,少林寺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家寺庙。加之跋陀自身佛法高深,很快,十数年以后,少林寺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一方道场。讲到这里,已经可以看出少林寺的佛学渊源了,那么这样一座古寺,又是怎么跟武术扯上关系的呢?

少林寺的武术是由少林武僧发展而来的,隋末唐初的时候,由于战火连天,农民苦不堪言,于是纷纷揭竿而起。在起义的过程中,农民把目光投向了少林寺,意图侵占少林寺的土地,以此为据点造反,在包围少林寺的过程中,平时焚香诵经的僧人们不得已拿起武器,同农民进行搏斗,这就是少林武僧的由来。

少林派的武僧走的是达摩宗师的路数,包括少林拳术、少林棍术等,一代代都修习“武术禅”,逐渐名声大噪,成为了享誉一方的武术门派。

少林寺的收入来源:门票、香火钱、观赏费

正是因为少林寺的名气极大,许多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他们有的是想一睹少林武僧的风采,有的是看重少林寺的千年佛教传承,想要诚心前来礼佛,正是这些游客,构成了少林寺收入的主要群体,而这些收入,也主要分成三个部分:门票、香火钱、观赏费。

不少游客来到少林寺以后,都会顺便上一炷香,为家人和朋友祈福,毕竟,单纯上嵩山看景色的游客实在是少数。在少林寺中,香火钱动辄几百,每天游客如织,算下来门票和香火钱已经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至于武术表演,虽然是附加项目,但少林寺的武术闻名天下,吸引力也颇大,少林寺的外场总是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加之国外的表演费用,共同构成了少林寺的收入来源。

此外,少林寺也为影视界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武打明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宝强与释小龙了,这些从少林寺走出的“小和尚”出于感恩与回报,也会为少林寺添上一些香火钱,王宝强成名以后,还曾经返回少林寺,同恩师合影留念。

少林寺现任方丈释永信:是“真慈悲”还是“假慈善”

说起少林寺的现任方丈释永信,可谓是少林寺建寺以来名气最大的一位方丈了,并不是因为他成就杰出,也不是因为他佛法、武功高深,而是得益于现代发达的网络,使得这位方丈频繁地在世人面前亮相,而他本人也极其推崇少林寺的现代化,并在互联网上建立了少林寺官网。

释永信本人,从小就对佛法十分向往,在1981年其父母就遵循其意愿,送他到嵩山少林寺剃度出家,出家时年仅16岁。1999年,释永信开始担任少林寺的方丈,在他的管理下,少林寺的组织架构都进行了一些创新,尤其是现代化方面,释永信的想法都紧跟时代潮流,少林寺通过互联网、媒体频繁地出现在大众面前,在增加了知名度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非议。

首先是对释永信管理方式的质疑,有的人提出,目前少林寺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香火气越来越淡,铜臭味却越来越浓,少林寺还能像以前一样低调朴实吗?其次是对释永信本人的质疑,众所周知,少林寺每年的收入高达上亿,在上缴政府后,剩下的仍然是一笔巨款,这些钱究竟被用在何处?

更有甚者,提出释永信豪车、奢侈手串加身,与他自述的“月薪700”相去甚远。面对质疑,释永信十分淡然,他回应道,少林寺的支出,很大一部分都用于少林寺名下的慈善机构,如福利院、救助站等。

还有一部分被用于僧人的日常开支,毕竟少林寺上上下下几百口人,每日的衣食住行也是一笔庞大的费用。释永信的回应是真是假不得而知,究竟是真善还是伪善大家众说纷纭,但不可置否的是,这样的舆论,确实对少林寺的形象产生了负面的作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国古代的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有一首著名的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在告诫修佛者时时刻刻保持心境的澄澈。对于少林寺来说,千年前,他们以“禅”开山立派,成为一方道场,千年后,也当谨记出家人的本分。

在少林寺香火日益繁盛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断有僧人借机敛财,全然不顾身为出家人的原则。方丈释永信年少便遁入空门,本该是天生的慧根,但却陷入了舆论的漩涡。流言的真假固然难以辨别,但只要各人守住初心,又“何处惹尘埃”呢?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