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头曲简介
- 培训职业
- 2025-08-04 09:58:41
板头曲,是中国传统弦索乐的一种特色艺术形式,源于河南大调曲子说唱艺术,尤其在南阳、开封、信阳和洛阳等地广受欢迎。作为中州古曲的瑰宝,它通常由筝、琵琶和三弦等乐器演奏,承载着中华民族音乐遗产的丰富内涵。因其在正式演唱前的演奏功能,被称为“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主要用于吸引听众和调整情绪。
南阳,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尤其以曲艺、音乐和舞蹈中的板头曲闻名遐迩,享有“书山曲海”的美誉。大调曲子由板头曲、牌子套曲和杂牌三部分构成,板头曲作为开场乐,犹如戏曲的开场锣鼓,风格质朴而雅致,艺术造诣高,逐渐发展成独立的音乐门类。
演奏板头曲时,常以三弦、琵琶和古筝为主,辅以其他乐器如手板、月琴等。既有合奏形式,也有独奏版本。其曲式结构严谨,如《老八板》变奏而成的《小鹊》和《葡萄架》等,速度各异,大多采用68板。另一种形式则以演唱曲牌为基础,融入鼓子头元素,如《闺中怨》和《哭周瑜》等。
板头曲的命名方式多样,如《双八板》、《莺莺唤红》等,曲目总数约100首,代表性曲目如《单八板》、《高山流水》等。它的分布广泛,以南阳为中心,而在明崇祯年间,板头曲已开始在市井流传,至清初更为盛行。乐队以弹拨乐器为主,融合拉弦乐器,形成独特的弦索乐组合。
新中国成立后,板头曲得到复兴,曹东扶先生等人的贡献尤其显著。1953年,他的演奏和整理工作使得板头曲声名远播。经典曲目如《高山流水》、《闹元宵》等被编入音乐教学大纲,成为教学内容。然而,随着一代代传人的离去,板头曲面临着传承危机,亟待更多关注和保护。
扩展资料
南阳板头曲音乐与历史悠久的中原鼓子曲(大调曲子)相辅相成,是在大调曲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先奏板头曲是为了活跃气氛,引入境界,以音乐的语言表现艺术之美。音乐题材包罗万象,具有鲜活灵性、纯净悠扬、音韵绵长和雅俗共赏等特点,和江南丝竹、潮州音乐、山西音乐有同等价值,并称为我国民族器乐曲中的四大流派。其代表作《高山流水》在全国影响很大。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