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合唱团的成长记录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1:31:35
江苏杀出一匹“黑马”
落幕不久的首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上,国内一名音乐专家感慨地说:没想到江苏杀出了一匹“黑马”。这位专家所指的“黑马”,正是苏州市蒲公英合唱团。
8月8日至11日首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在南京举行。这是一场全国性的音乐盛会,主办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教育部。来自全国各地的32支顶级少儿合唱团 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蒲公英”与小荧星艺术团等国内历史悠久的合唱团同台比拼,并最终代表江苏省唯一一支合唱团“杀”入决赛,一举赢得该合唱节的银杯———“小云雀”奖。与此同时,两年一届的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评比中,“蒲公英”自创新童谣《红绿灯下》又摘得桂冠,被评为金奖。
专家们感慨,是因为在夺得“小云雀”和“五星工程奖”金奖等奖项之前,“苏州蒲公英”在国内合唱界中,不过是别人眼中的一只“雏鹰”,名不见经传。2005年2月份,沧浪区为打造品牌团队,成立了苏州市沧浪少年宫蒲公英艺术团,蒲公英合唱团是艺术团的一支“小分队”。这支“小分队”从最初的二三十位团员,目前已发展到固定团员百余人。
在南京比赛期间,蒲公英合唱团与全国许多优秀的少儿合唱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8月11日,刚从南京捧回“小云雀”奖杯的苏州市蒲公英合唱团,来不及拂去比赛的疲惫,便携手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等首届中国少儿合唱节优秀团队,在开明大戏院,给家乡热爱音乐的小朋友进行了汇报演出。
业余团队的专业化之路
看看“蒲公英”的老师们,也许不难想象这支年轻的业余合唱团是怎么走向国际舞台的: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著名指挥家、教育家杨鸿年是常年艺术顾问;苏州市合唱协会主席李崇担任艺术指导;杨鸿年的嫡系弟子、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硕士张建成担任合唱团指挥。除了这些知名“大师”,从词曲创作到日常训练,合唱团还网罗了许多苏州市知名的音乐教师。沧浪少年宫主任黄琇介绍说,其实,自创建之始,“蒲公英”这支业余合唱团就走着一条精品化、专业化之路。
“小朋友,你的喉咙在哪里?对了,在你的第二颗纽扣那儿”、“声音要坐电梯了”、“对,往下沉,再往下沉”……表演时一首完整的歌曲是那样曼妙、和谐,而在训练时,却是反反复复,枯燥单调。“蒲公英”的小团员,从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不等。在进入合唱团之前,小朋友们对声乐世界的了解基本上是“一张白纸”。
“蒲公英”的专业化训练,从指导教师分工细化开始。一首歌分声部练习,每个声部至少有2位老师把关。仅一个分声部训练,总共就有8位专职指导教师。发声、试唱、练耳……另外还有配乐、词、曲,甚至翻谱都安排专职老师。今年5月份,杨鸿年来到沧浪少年宫进行了三天的培训。这位“开启天籁之音”的七旬老人,从童声合唱科学的发声方法、到音乐老师科学的指导方法,在短短的三天里深入浅出地授课,被我市童声合唱界的老师们形象地称为“四两拨千斤”。李崇是我市合唱协会主席,是个大忙人。但在沧浪少年宫,却几乎天天都能看到他的影子。在常熟理工学院工作的张建成,从担任合唱团指挥以来,每天下午3点会准时出现在少年宫。每天开车从常熟到苏州,再从苏州回常熟。张建成对苏虞张公路上有多少个红绿灯都一清二楚。
在赴日演出前夕,黄琇的办公室连续几天都有几位特殊家长。他们是来和黄琇“吵架”的。家长们说:“平时孩子训练,我们上班请假接送。今天,我们请假来吵架,实在是希望多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
对于合唱团100多位小学生的家长来说,在社会上升学、成材的压力越来越大的趋势下,送孩子们来学习唱歌,除了希望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和审美、鉴赏能力,更多的则是想让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多一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吃苦精神和团队精神。为此,许多家长都以孩子参加“蒲公英”的培训为荣。平时,小朋友在少年宫内排练,家长们带着干粮等在外面的大厅里。有的孩子感冒发烧了,家长也要送他们到培训现场,说“哪怕坐在一边听听也好的。”有些学生住在郊区,要花两个小时坐公交车才能到少年宫,可他们却坚持一堂课都不缺。
当初取“蒲公英”作为艺术团的名字,沧浪少年宫是有着深远打算的。“聚成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如今“蒲公英”创作一批具有高水准的节目,培养孩子们在紧张的文化学习之余,拥有另一张走向社会的“门票”。等到这些小“蒲公英”成长后,他们就是散作满天星的一颗颗艺术种子。
去年以来,“蒲公英”先后与日本、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国际间专业团体进行了友好交流活动。2005年8月,在沧浪区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沧浪少年宫与日本宝冢少年少女合唱团开展了交流活动。“蒲公英”合唱团与宝冢少年少女合唱团的小朋友们同台一展歌喉,相互切磋。沧浪少年宫还与宝冢少年少女合唱团共同签署了友好交流协议。今年3月份,日方发来邀请函,邀请“蒲公英”出席今年8月28日的国际少年少女合唱节。“蒲公英”的足迹已两次踏上东瀛的土地。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蒲公英”就是一扇打开的窗。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