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空城计联系生活实际怎么写

空城计-京剧传统戏空城计

《空城计》又名《扶琴退兵》。

主要情节讲:三国时,马谡死读兵书中置之死地而后生一语,不听诸葛亮之言,扎营山头,被司马懿率兵围困,水泄不通,遂失街亭。司马懿复带四十万雄兵直抵西城,时诸葛亮守城,兵微将寡,欲战不能,欲走不可。

作空城之计,大开四门,自领二童,坐城楼,酌酒扶琴,谈笑自若。司马懿一见,惊疑不已。细听琴声,安闲怡静,始终不乱,恐是诱敌之计,不敢进城,竟退兵四十余里。

诸葛亮乃得乘机调赵云等来西城,而自回汉中。

2空城计-小说三国演义

《空城计》罗贯中为诸葛亮设计了“空城计”这一神秘战术,在文学上制造了一个极大的悬念。司马懿大军压境,而诸葛亮坐镇的西城又毫无防御力量。在这危急时刻,诸葛亮能有什么应急措施?他的空城之计是否能够有效退敌?

这是一个极大的悬念。正是这个悬念,吸引着前辈艺术家的关注,他们绞尽脑汁,投入心血,创作了成功的京剧演出剧本。其实,这个悬念早就不是什么“悬念”了,《空城计》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看这场戏的人都早已知道其结局如何,但是都津津有味地赶来看,而且是看了又看。

看完戏后,人们还传唱其中的精彩段子,继续品味其中的…

3空城计-空城计及曹操的梦

国人对三十六计大多有所耳闻,虽不能尽知,也可随口说出几个计谋吧。

再不济的人也会知道瞒天过海借刀杀人趁火打劫调虎离山无中生有美人计苦肉计空城计……总结出三十六计,要多少战例要死多少人才能成啊。

《空城计》是败战计中第二计。已经打不过人家了,对方是太监督军或主将垂垂老矣,美人计不管用了。这时空城计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呵呵。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尔复奇。”不好懂吧?这些解语有的是选用《易经》中的,其中的“刚柔之际”就是。所以也带上了点朴素的辩证法味道呢。

说到《易经》我就头痛,这是至今为止我读过的最难懂的书。那年兴起《易经》热比现在《论语》更甚。我也买了一大堆相关书,什么《周易参同契》《周易尚氏学》《易经来注图解》《白话易经》《周易译注》《周易本义》《中国术数大观》……正业都不务了,很下一翻功夫,对易学还是只知一层皮毛。

《空城计》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兵力空虚再故意示敌以虚(不是相反地装做很强大的样子)使敌方难以判断;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这种用兵之道越发显得奇妙。本来长得其丑无比再东施效颦就不对了,这时应该故意扮怪相杂以奇装异服,还能吸引眼球。

说白了这是一种心理战术,为缓兵之计,只能解燃眉之急。用此计者非大智大勇者不能也。历史上用此计的人不少,孔明先生用上一回便千古流芳了。《三国演义》状诸葛而近妖,此公装神弄鬼,颇能吓唬一些人。但碰上司马宣王只能来真格的了,《三十六计》这个学院文本(这里只是说笑,此书三国时代估计还未成书,但战例不会少的),不能说是江湖郎中的伎俩吧。所以也是学院出身的司马宣王才会中套,如果遇到愣头青或者那些工农兵学员,估计要破产。武术中学套路的一般打不过学散打的,有一人学艺三年下山后,就按师傅教的套路一步步打下来,结果被街头小混混揍得脸青鼻肿的,因为人家压根不吃你那一套。那些文学评论家用学院理论说去对付韩寒,最终只能恢溜溜地关博了。看来到什么山,还是要唱什么歌。

《三国演义》中孔明用空城计,这故事源出《三国志.诸葛亮传》里的一条注:郭冲三事。郭冲是西晋时人,离三国时代不远,所以他的说法颇能迷惑人。不过裴松之已问难了,他在案语中说:“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耳。魏尝谴宣帝自宛城由西城伐蜀,值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于阳平交兵事。”裴说还是令人信服的,罗贯忠毕竟是小说家流。读历史小说如果动辄按之以史实,那真是小说家的灾难,读书也失去了乐趣。观同类影电视剧也可作如是观。什么服装不是唐制礼节不符清规,跟导演较真,娱乐精神荡然无存矣,你累不累啊。

再经过京剧《空城计》一翻演绎,这个故事连贩夫走卒都知道。他们才不管史实不史实呢,看着热闹就行。梨园子弟似乎没什么史识,他们编演的戏剧错漏百出。儿时,我可是闽剧迷,颇看了些。年初,我偶尔也到庙里看一会儿闽剧,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就感受一下那种气氛吧。但是就是这些梨园弟子,他们演的戏却努力地试图规人劝世,有时更切近了历史和生活的本真。所以我就想到了曹操做的梦。

《空城计》《晋书.帝纪第一》“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古人常以梦示征兆,很严肃的正史中也记载了不少。照说曹操这个梦做得很及时啊,无奈梦毕竟是梦,所以生性多疑的他也踯躅不前,全不似当初“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那么霸道了,人一老不但自己不能挺枪,连叫手下拿刀也不能顺口了。太子曹丕自掘魏家坟墓,他如果地下有知,当会变作厉害去找他这个哥们了。历史就是这样轮回啦,刘家的人不会去找你曹家的算帐啊?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历史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还少吗?他曹孟德何许人也,就是曹丕父子也未露衰相,司马懿就是有“非人臣”之志,这时也该“潜龙勿用”。所以有一个强大的敌国存在,未免不是一件幸事。他还会傻乎乎地杀进一座空城吗?自以为聪明的司马昭哪里懂得乃父心思,诸葛亮司马仲达可谓心照不宣。

孔明的《空城计》于史无据,于理可通。所以无论戏剧还是小说,都可以细细品尝玩味。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