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论学派玄奘游学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21:58:19
中国瑜伽行派的唯识学,通过三位翻译家——菩提流支、真谛、玄奘,形成了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和唯识宗。玄奘游学的过程,是这两大学派形成的关键节点。在玄奘的推动下,摄论学派与唯识宗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唯识思想体系。其中,摄论学派以无著、世亲的学说为基础,而玄奘则继承了陈那、护法的思想,被称为“今学”。
摄论学派的创立与传播,为唐代唯识宗创造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在玄奘早年的修学过程中,摄论学派占据了核心地位。在洛阳,玄奘聆听严法师讲授《摄论》。因时局动荡,诸多高僧避居成都,玄奘遂前往成都求学。途中,他遇到了空、景二法师,学习了《毗昙》和《摄论》。空法师的身份未知,景法师则是慧景。入成都后,玄奘追随道基、宝暹深入学习《摄论》、《毗昙》。
玄奘离开成都后,自荆州讲授《摄论》、《毗昙》,并在相州慧休处学习《杂心》、《摄论》,后在赵州道深处学成实。慧休曾学习《华严》、《涅磐》、《成实》、《婆沙论》等,与玄奘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在长安,玄奘听法常、僧辩讲授《摄论》,并曾向玄会学习《涅磐》。这些学习经历,为玄奘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玄奘在国内受学的十三位老师中,有八位属于摄论学派。他从道基学习《摄论》,后又前往印度求法,寻求《十七地论》,这都受到了摄论师的影响。在成都时,玄奘接触到地论学派背景的《摄论》思想,后来逐渐脱离地论南道系的摄论学派,转向具有毗昙学派背景的摄论学派,师从真谛门下。
玄奘对当时以如来藏理解《摄论》的方式表示不满,于是有意前往印度求法,以解决学术上的疑问。回国后,摄论师参与了玄奘的译场,并继续传播旧译的学说。然而,随着玄奘师徒对摄论学派的批判,学者的兴趣逐渐转向《成唯识论》,摄论学派的衰败成为历史趋势。尽管如此,玄奘之后的《摄论》思想仍在中国佛教中存续,并持续流传。
扩展资料
中国佛教学派。又称摄论宗。以传习《摄大乘论》得名。其学者称摄论师。摄论学派自真谛译出本论并加以弘传,逐步流传开来,兴盛于隋代,终结于玄奘重译《摄大乘论 》,并以瑜伽行派后期见地另作阐释以后。《摄大乘论》在北魏时便有佛陀扇多初译,但真正流行则在真谛于广州译出本论及世亲的论释之后。一般唯识讲八识,真谛在第八阿赖耶识之外讲阿摩罗识(无垢识),讲三自性的瑜伽行派总纲时,强调依他起的染污性,最终也应断灭。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