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做了怎样的发生动态分析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6:05:46
菌源基数
病原细菌经多年的累积,在自然条件下,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就足以引起病害发生,甚至流行。从1996—2000年细条病的发生情况看:一般首先在老病区发生,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发生面积就大,气候条件不适宜发生面积就少。如黄岩2000年细条病发生面积为694.2hm2,而1998年发生面积只有38hm2。但是,在西部山区至今尚未发现细条病为害,这可能与自然环境、病原菌基数及耕作方式有关。在黄岩西部山区大多种植单季稻,拔节至孕穗期的气温超过了发病最适温度,相对湿度又比较低,不利细条病菌的侵染有关。
温湿度
水稻细条病的发病条件:最适温度为25~28℃,且必须有2~3d的高温或早晨有露方可引起侵染。在气温低于22℃时病斑即停止扩展,低于16℃时无新病斑出现。根据1996—2000年气象资料结合历年细条病发生情况综合分析,以黄岩为例,细条病在田间初见期一般年份是8月中、下旬,少数年份在8月上旬,病害扩展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此时的气候条件:8月下旬日平均气温26.63~27.39℃,相对湿度除1998年83.84%外,其余年份相对湿度均在87.27%~89.27%之间;9月上旬的日平均气温除1998年为24.23℃,其余年份均在25~26.87℃之间。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温湿度与细条病的发生面积关系分析:1998年8月下旬相对湿度偏低,9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只有24.23℃,不适于细条病扩展。1996—2000年细条病的发生面积,1998年只有28hm2,仅占晚稻面积的0.36%,而其他年份发生面积在328~694.7hm2之间,占晚稻面积的3.07%~7.35%。
8月下旬至9月上旬晚稻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是细条病的感病期,在有菌源基数的前提下,只要温、湿度适宜,病害就会扩展蔓延。另据温岭市植检站历年观察,从1989—2000年,细条病初见期都在8月中、下旬,而此时正好是高温天气,有利于细条病侵染,容易引起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
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糯稻比籼稻、粳稻容易感病,杂交稻又比常规稻容易感病。目前在温黄平原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如协优914、协优46、协优9308、Ⅱ优62-16、协优963、汕优10号等都是比较感病的。据1996—2000年调查,协优914叶发病率在8.75%~53.75%之间;协优46叶发病率在14.29%~87.64%之间,病情指数高的田块达到49.94;协优9308叶发病率47.27%~90.0%,病情指数在17.50~51.85之间,发病程度年度之间差异较大。另据1996—1999年连续4年在杂交晚稻品试区调查,所有参试品种都感染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