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大学扩招对经济的影响

为了提高国民的素质,满足更多人受教育的需求,大学扩招本身是没有问题,但是有必要这么急匆匆地大规模扩招吗?我认为:和当初设立黄金周一样,都是为了刺激消费,大规模地硬件建设加上扩招后大批学生的消费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我们不得不佩服制度制定者的睿智。

大概从92年开始,我国实行的是适度通涨政策,国内物价飞涨,人民惊呼钱不值钱,投资消费极其旺盛,到处出现了抢购的场面,大家都觉得钱好挣,那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几年。那时也是人民币利率最高的时候。房地产还刚刚起步,人民的积累还不足以大量投入房产。后来,提出软着陆,要在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软着陆到是实现了,接下来出现了经济缓慢的情况,多次降低利率的情况下,经济不见起色,于是大家认为出现了流动性陷阱。

如何对付流动性陷阱,中央大概有几条措施:1、实行农网改造,通过此举,劫富济贫,为GDP做了贡献,救活了银行,拉动了相关产业。这个措施的作用举足轻重。2、发展教育产业,大学扩招,让学生受益,让家长掏钱,把就业压力放在后面处理。这一招的贡献也是很明显的。3、发展基础产业,增加政府投资,同时发展对初级产品拉动大的比如汽车产业,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这几条措施的应用,使我国的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而这段时间,居民储蓄持续增长,人民消费投资意愿仍然不强烈。

1、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阶段,正是人口出生率高峰期所诞生的婴儿成长时期,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有数据表明,1995年幼儿园学生规模最大,这批人在1997年进入小学,实现了小学规模最大化,从1990年到2002年初中阶段学生规模依次递增,小学六年教育到2003年达到顶峰。从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阶段看,学校平均在校生依年份递增,至目前还没有达到顶峰。这一方面反映出生高峰期学生高潮正随年龄增长逐渐上移,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教扩招的效果。显然,如此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势必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按学龄期学生人数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2.发展经济,拉动内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市场疲软、消费热点消失等问题,而高等教育一直供不应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学界呼吁:应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济的增长。这一政策的实施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一门热门投资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

大学扩招的不利因素

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扩招显然利大于弊。但这种政策在实践中呈现出许多弊端。主要有:

1.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出口不畅,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由于全国高校大幅度扩招,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国家教育部44所直属高校1999年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2%,即有18%的本专科毕业生在派遣工作结束时尚未落实就业岗位。2001年,有关部门计算出207所高校10个一级学科毕业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4%。然而,一些专业的硕土毕业生就业难也已初见端倪,逼迫已初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刚进入市场就业就不得不面临提高学历层次的问题,一时间高学历教育热风靡中华大地。与此同时,由于就业机会有限,致使那些怀才不遇的毕业生只好屈身附就,寻找低一级的工作;另一方面雇主也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从事文化程度较低的人能干的工作。其结果,原本由中学毕业生干的事情现由本科生干,由本科生干的事情由研究生干,最终导致知识的相对失业。这样,人才高消费现象便产生,且愈演愈烈,人力资源被无谓浪费,出现了教育“过度”问题。

2,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逐渐降低。教育的“过度”导致了知识的失业,反过来,知识的失业又促进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扩张,由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越来越被动,普通高校不遗余力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名校则拼命扩大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事实上,知识水平的升级并没有与教育层次的升级成正比例,研究生教育存在着“炒现饭”的现象,一些研究生专业并没有比本科生教育增加多少知识点。本科及本科以上三大学历层次的知识水平差距正在缩小,三者间的能力档次已不是十分明显。另外,“导师水平参差不齐”,也是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研究生中“1/4时间挣钱,1/4时间谈恋爱,1/4时间学外语,1/4时间搞专业”的情况,也大量存在。

3.精英教育机构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任务。理论上,精英教育机构培养的是理论性、学术型人才;大众化教育机构培养的是实用性、职业型技术人才。两者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不同。精英教育机构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并无优势。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精英型的大学,一般不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有的也办大众化教育,大多是另设附属机构,另搞一套模式。大众型人才的培养,是由社区学院、多科性技术学院、短期大学、开放大学等来承担的。但中国当前的情况不是如此。1999年扩招以来,大量的扩招任务落在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身上,重点大学也承担了沉重的扩招任务。除原已承担的成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等之外,扩招之后,普通高校又增办高职学院、网络学院,还纷纷增办二级学院。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重点大学,由于承担繁重的大众化任务,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分散,承受着猛烈的大众化教育的冲击。近年来,重点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事实令人担忧。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过程中,必须保护精英教育,减轻大众化给予精英教育机构的压力。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