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宝宝说话早晚和智力有关吗

宝宝说话早晚,与智力有关但不是唯一因素。孩子0-3岁的语言环境,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期,而孩子周围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大脑发育最好的养料。孩子出生后,在3岁前,每秒会产生700-1000条类神经连接,而类神经连接形成的大脑回路,就是大脑的构成。

爆炸式的神经连接,不断地增长,将给大脑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大脑通过”突触削减“作用,消除不经常使用的连接,而孩子通过听到的语言,将类神经连接巩固,构建了语言学习能力。

宝宝的语言发展是后天习得的结果,而且错过语言学习期,就不能学会语言。狼孩卡玛拉就是一个例子,卡玛拉被人在狼窝发现时,已经7-8岁了。在福利院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了4、5个词汇。宝宝学习说话,主要要经历语言的输入——理解——输出。

语言输入:丰富的语言环境

父母和孩子多说话,是宝宝学习说话,最重要的步骤。父母可能会说,宝宝那么小听不懂我说话,也不会回答我,就我自言自语感觉很尴尬,而且不知道说什么。

跟宝宝聊我们手上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和孩子非常好的聊天方式,比如:

·“宝宝,妈妈给换衣服,这件粉色的裙子,好看吗?”

·“宝宝,妈妈在择豆子,你看这是绿色的甜豆。”

父母边做事情,边和孩子聊天。不浪费时间,也不用特意找话题。而且描述的都是孩子,参与的或者看到的场景,更加利于孩子对词汇的理解。

语言理解:帮孩子把语言和具体事物对应起来

宝宝输入的语言要经过理解,才能被大脑记忆。孩子理解词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有很多感官同时参与。比如孩子学习“苹果”这个词时,父母能拿一个苹果给孩子,孩子通过手的触摸,咬一口品尝苹果的酸甜味。

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把接收的信息,通过神经元传递给大脑,大脑经过处理,对各感官对苹果的记忆,形成关联。

孩子就非常容易学会“苹果”这个词汇。比起,父母单一地对宝宝说:”宝宝,看着妈妈的口型,跟妈妈念“苹果。”孩子学习起来,前者难度降低很多,孩子记忆更加深刻。

语言输出:激发孩子说话的动机

妈妈长期照顾孩子,和孩子有非常高的默契度。孩子哼哼一句,或者一个动作,妈妈就知道孩子的需求,并且及时满足孩子。但这样有个弊端,就是孩子会在语言上产生惰性。宝宝心里想:我哼哼下,妈妈就知道我需要什么,我还费劲学习说话干嘛呢?

父母需要有引导宝宝开始说话的意识,比如孩子哼哼下,想要父母帮他捡球。父母在去帮孩子捡球的时候,就可以对宝宝说:“你想要妈妈帮你捡球是吗?”让孩子知道,说话是表达需求更好的方式。

孩子都喜欢按电灯开关,父母就可以配合手上的动作,对孩子说“开”“关”,在还可以在孩子有兴趣的时候发“K”的音,孩子把“开”和按开关的动作联系,就有可能顺着”K“的话茬开始说“开”

所有,宝宝说话与周围的语言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孩子的语音发展,也会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