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倒七戏是怎样走向繁荣的

倒七戏从大别山出发,开始流向整个安徽,流向六安的倒七戏形成了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区特色的西路戏。

东路戏以芜湖为中心,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称为“水腔”。中路以合肥为中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两地特色。从此,倒七戏便在安徽流行了起来。

到了1930年左右,随着倒七戏的发扬壮大,戏班的规模也逐渐大了起来。较大的倒七戏班社与乱弹班合演出于城镇,购置了京剧旧行头,有了帔、褶、靠、靴、鞋、头面、髯口、道具、把子等比较齐备的戏箱。

脸谱也进行了整理。原来倒七戏的脸谱无程式可循,多为随意涂抹,如扮大王抹满脸凶相,小丑抹得滑稽可笑。后学京剧逐渐丰富了脸谱造型。包公额头用桃红色,绘月牙形,弦上弓下。

舞台装置是露天搭木板台或土台,立台柱6根,前台两柱,一高一低,顶端扎松柏枝,前台后部箔席搭成靠壁,留上下场门,称“青龙”、“白虎”。后台围以箔障,隔开观众,靠壁后置化妆桌。

愿戏、青苗戏等酬神戏,台面较隆重,台顶遮盖箔席,台口扎挑檐翘角,靠壁中间悬财神或三星神像,台上设一桌二椅,简陋者只有杌凳。

在化妆方面,倒七戏采用了化妆油彩,效法京剧勒网子和水纱,旦角贴片子,梳圆头,上面头,系线尾子。

生挂髯口,着京剧服式。演宫廷袍带戏以此为主,风格沉稳、庄重。小扮,旦角梳古装头,罩假发,不加全副头面,有的也贴片子,戴绢花。

生、净仍勒网子和水纱,小生也有不勒网子,戴假发,扎束发巾的。生粘胡子。

服装为改良古装,武将为改良靠,主要借鉴越剧服饰,风格轻盈,灵便,依据剧情和人物而定,大扮和小扮也混合使用。

《借罗衣》、《讨学钱》、《打桑》等传统小戏则依据民间近代服饰加以美化,设计出接近生活的服饰和装扮。脸谱基本学京剧和越剧。

有的改为“俊扮”,如《白蛇传》、《盗仙草》中的鹿童,在尊重劳动人民的口号下,丑角多改为“俊扮”。

到了1950年左右,倒七戏的艺人们通过观摩学习先进剧团、舞台调度、表演动作、舞台美术设计及音乐改革经验,联系自身的舞台实践,融合、消化、创新,首例按正规制导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得成功,标志着倒七戏表演艺术已走向成熟。

同时,他们还聘请京剧演员作技术指导,辅助导演设计表演身段,指导水袖、髯口、扇子等技法运用,设计武打场面,经反复排演,提高了演员的表演技能。

后来,由于倒七戏的流行区域是在皖中古庐州一带,1955年3月,正式将“倒七戏”改名为“庐剧”。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