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病理生理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9:48:20
颅内血肿的病理生理主要涉及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和脑室内出血,以及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形成机制和临床表现。
硬脑膜外血肿常由颅骨骨折或短暂变形撕破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血肿积聚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颅盖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故此类血肿常见于颅盖部。血肿量达到一定阈值(成人幕上20ml以上,幕下10ml)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出血主要来源于脑膜中动脉,症状出现时间与出血速度有关。颞区血肿多单个发生,可引起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和锥体束征。
硬脑膜下血肿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血肿可能伴有脑挫裂伤,表现为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和锥体束征。慢性血肿多见于老年人,通常无明显外伤史,由脑萎缩和颅内空间增大等因素导致,症状包括颅内压增高和局部症状。
脑内血肿分为浅部和深部,浅部血肿通常源于脑挫裂伤,深部血肿常见于老年人,表现为进行性意识障碍。CT检查有助于诊断。
脑室内出血常由脑室附近的血肿破裂或脑室扩张引起,症状复杂,包括颅内压增高和脑积水。迟发性外伤性血肿可能在伤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与伤后血管受损、局部因素导致血管破裂有关。
扩展资料
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当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而且达到相当的体积后,造成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颅内血肿。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
上一篇
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时间
下一篇
盛泽实验小学哪个校区偏僻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