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攀枝花大河中学的简介

仁和镇位于川滇两省交界处。在攀枝花市开发建设之前,该地区经济与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学生需自带粮食,步行两天至永仁县才能上中学,导致许多当地小学毕业生选择辍学务农。1965年3月,随着攀枝花市的建设启动,职工人数急剧增加,孩子们的教育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当年10月,在大河完小附设初中班(被称为“戴帽”初中),首批招生50名。

1966年10月,“戴帽”初中班迁至大河中学现有校址,并更名为“渡中市半工半读中学”,成为建市后新办的第一所中学。除了招收两个初中的班级外,还开办了一个初级师范班,招生50名。1967年9月,“戴帽”初中班的学生毕业,其中30多名学生升入高中班继续学习,从而使学校成为了一所完全中学。

1968年6月,上级决定将“半工半读中学”分为两所学校:一是“渡口市五七训校”,开设了小学教师培训班两个,招收了60多名小学教师,培训一年后结业。此后,还开办了财会班和畜牧班;二是“大河州正羡公社中学”,开设了初中三个年级各两个班,一个高中班。同年7月,初级师范班毕业,尽管学历未获承认,但45名毕业生均被分配到各公社担任小学教师。

1969年7月,首届高中班30名学生毕业。1971年8月,“五七训校”与“大河公社中学”合并,更名为“渡口市五七中学”。同年,学校正式定名为“渡口市郊区大河中学”。1982年10月,学校名称改为“渡口市仁和第一中学”,1983年秋季恢复“大河中学”的校名。

1987年,随着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学校也相应改称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大河中学自1965年10月创建以来,已有46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学校名称经历了四次变更:1966年10月至1967年2月迁入东风小学校址,定名为“渡口市半工半读中学”;1968年6月更名为“渡口市五七中学”;1973年改名为“渡口市大河中学”;1987年再次改名为攀枝花市大河中学。

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分三合”的过程:1968年6月,学校被分为“渡口市五七训校”和“大河公社中学”两所学校;1971年8月,“渡口市五七训校”与“大河公社中学”合并为“渡口市五七中学”;1981年8月,“平江中学高中部”和“大田中学高中部”撤离并入大河中学;2002年6月,区政府撤销沙沟中学,将其并入大河中学。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