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安徽琴书名称的由来

琴书作为曲艺的一种,源自主要伴奏乐器——扬琴,因此得名。这一类别包括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四川扬琴、云南扬琴以及北京琴书等。琴书的起源多样,多数是从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来,有些则受滩簧、南词影响或由大鼓演变而成。表演形式各异,包括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和走唱,有的则分角拆唱。唱词根据乐曲的不同,有七、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表演通常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伴奏乐器除扬琴外,还包括三弦、二胡、筝、坠胡等。

关于安徽琴书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多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一种说法源自1911年春节,孙中心在刘官村用纸糊的毛驴演唱了《王小赶脚》。由于这个称号不够文雅,经过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琴戏”。1915年前后,原属博兴县七区的潭家村(今已划为广饶县)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的毛驴化装演唱过《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1923年,这种驴戏进入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琴洞宾打药》。当时,由于主要剧目是以“琴”字打头,观众便将其称为“琴戏”。

另一种说法据博兴的老艺人回忆,安徽琴书的“琴”字,原本是“二十五户为一琴”的“琴”字。这一名称意味着街坊邻里戏或家乡戏。随着时间的流转,这一名称被简化为“琴”。还有一种说法是,过去说琴书时,多由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内容多涉及男女爱情,因此被称为“琴戏”。

还有一种说法,琴戏最初称为“捋戏”。这一名称有两种解释:一是因为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演奏时手指上下捋动,故名“捋戏”;另一种解释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老艺人说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于是取名为“捋戏”。由于“捋”与“琴”同音,遂定名为“琴戏”(现称安徽琴书)。

扩展资料

安徽琴书,也叫“淮北琴书”、“泗州琴书”。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涡河两岸及合肥等城市。安徽琴书由民间说唱艺术琴戏演变而来,安徽琴书通常由演员二至三人分操二胡、扬琴、鼓板等乐器坐唱。唱腔为曲牌联缀体,常用曲调有〔凤阳歌〕、 〔上合调〕、〔垛子板〕等。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