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刺绣技艺历史里程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7:18:32
在1910年清宣统年间,南京举办的南洋第一劝业会上,三林镇商人汤学钊组织艺人参展刺绣,赢得了赞誉,从此三林刺绣声名远播海外。随着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洋人增多,绣制出口成为谋生手段,杨林宝女士在20世纪20年代初开设刺绣培训班,她的技艺不断创新,使得外商赞赏,带动了三林四乡众多妇女以此为生,人数众多,甚至有上千贫苦者借此维生。
进入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林刺绣业进一步繁荣,孙金铨、陆桂根等人在上海开设刺绣工场,形成一条龙的刺绣体系,刺绣成为当地妇女的日常生活。1951年,党和政府重视传统工艺,选派艺人参加交流会,1953年成立“三林刺绣合作社”和“绣花站”,培训更多女工。刺绣产品因其质量好、工艺强,深受欧美市场欢迎,三林刺绣在“长三角”乃至海外影响力显著。
然而,随着时代进步,机绣和电脑绣的兴起,传统刺绣面临挑战。老一辈艺人减少,刺绣行业面临人才短缺,三林刺绣正面临失传危机。为重振这一古老艺术,王建军主任积极发掘和保护民间刺绣,创办艺术社和刺绣学校,旨在让年轻一代接触并传承这项技艺。在最近的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上,三林刺绣作品“福龙”荣获金奖,展示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复兴活力。
“福龙”作品融合了多种工艺,展示了三林刺绣的独特魅力,如“抽、拉、雕”等技巧,吸引了大量订单。三林刺绣的辉煌历史,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两次高峰,以及其融合传统与时尚、地方特色的技艺,都是其受到关注和保护的重要原因。为了未来,三林镇正积极投入资源,培养新一代刺绣接班人,以保护并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三林刺绣,古称“筠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面料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图案的一种工艺,是以线的特点,以实在的组合成为有趣味的人文意境,这种意境再通过实用的承载而体现,许多流传下来的三林优秀民间作品,都是通过线条,图案与色彩构成精美绝伦、雅韵欲流的佳作。
上一篇
合肥三加二都是哪些学校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