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豫东琴书的传承人物

在豫东琴书传唱的过程中,我市涌现出很多著名的琴书艺人,如苏登海、肖书太、张继孔、何思功、聂大桂、张巧云、刘广会、韩巧莲、徐长峰、王保聚等,记者摘其中4名琴书名家简历,以飨读者。

苏登海(1902—1985)

永城市裴桥乡苏窑村人。自幼家贫,幼时常随父母外出讨饭。13岁时,其父母将其送到本乡万庄村拜琴书艺人万新太为师。他苦练3年,学会了拉京胡、二胡,尤其是古筝拨得异常出色。18岁时,苏登海在当地已小有名气。苏登海最拿手的曲目是《水漫金山寺》,艺人常说的“九腔十八弯,七十二哼哼”,他都能用得上、唱得巧。中年时授徒近百名。

何思功(1909—1980)

夏邑县罗庄乡何岗楼村人。出身于琴书世家,其父何振成曾参与成立夏邑县最早的琴书社。何思功9岁开始学艺,12岁时在安徽亳州与当地一著名艺人对戏而一举成名。后来,何思功又投另一琴书艺人姬茂义为师,技艺精进。其足迹遍及豫东、皖北、苏北,以乐器清雅、音韵和谐、唱词干净、艺风正派而受到群众喜爱。在琴弦技艺上的造诣很深,可拉7个相同的曲牌而不让人感觉重复。到上世纪40年代,何思功艺至顶峰,声名远播,与任东河、董训朋并称夏邑县琴书“三把弦”。新中国成立后,夏邑县又有“三功一谋”(何思功、何福功、何勋功与董训谋)之说,而他居首。

聂大桂(1930年— )

原籍山东省定陶县,曾任商丘曲艺队副队长、商丘说唱团副团长等职。她11岁随父学唱琴书,15岁时已经名扬鲁西南。她吐字清晰,行腔圆润味正,表演自然细腻。新中国成立后,她大胆创新,吸收豫剧、河南坠子的优秀唱腔及表演语言,增强了琴书的表现力。她在1953年河南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中获一等奖,在1957年河南省第一届曲艺、木偶、杂技、皮影会演中获优秀演员奖。

王保聚(1948年—)

民权县林七乡林七集村人。14岁开始学艺,有一副好嗓子。1973年,在商丘地区组织的曲艺会演中崭露头角,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和观众的欢迎。他演唱的琴书《三打雄州》被录制成磁带,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行全国。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