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有那些风俗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0:48:00
徐州,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有丰富的体育传统,还有众多独特的民俗活动。早在4000年前的“大彭国”时期,彭祖便已创立了气功。到了春秋时期,游泳活动尤为盛行,汉画像石中生动刻画了举重、摔跤、狩猎、六博和武术等场景。这些传统活动历经千年,始终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传承。1958年,徐州市荣获“全国学校体育红旗市”称号,沛县和铜山县更是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至今,徐州市已向国家和省队输送了650名运动员,包括奥运会选手宫鲁鸣和邢爱兰。古代足球活动在清代中叶逐渐衰落,但徐州沛县至今仍有此项传统,享有“足球城”美誉。沛县素有“武术之乡”的称号,武术流派繁多,拳路广泛,形成了独特的武术文化。
邳州西北方的祁家村因其居民世代喜爱下象棋,被誉为“棋村”。正月十五赏灯时,徐州城内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庆祝元宵节。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较少,取而代之的是“抛扫帚”火把游戏。二月初二日,新沂地区则在这一天玩火把,祈求驱虫和五谷丰登。徐州的娶亲习俗也颇具特色,女方在徐州一般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方家,而在丰县和新沂部分地区,则需在日落后到达。
遇旱求雨时,徐州西部会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祈求雨水。往东至邳县,除了求龙王,还增加了求渊德公的内容。而新沂地区则依次求龙王、渊德公、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祈求雨水。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内会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和炒糖豆则象征着惊蜇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祈求富贵,同时用敲床桄和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县则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求丰收,炒米花和糖豆则象征着炒死害虫。
徐州人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特点,男子穿长袍,女子上穿大襟袄,腰系长裙,下穿长裤。老年人多穿黑色,中青年爱穿蓝色,少儿则多穿鲜艳的红绿服装。徐州人穿鞋盛行“双道脸”,男子多戴毡帽、瓜皮帽、礼帽和草帽,女子则戴蓝布手巾或表丝巾,儿童有“福巾”和“老头帽”。徐州的传统居住方式讲究住“四合房”,城市居民多住在大杂院里。
徐州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睢宁的儿童画、邳州的民间剪纸和农民画在全国享有盛名。邳州的民间玩具包括泥玩、木玩、布玩、唐人、面人等,造型各异,令人爱不释手。此外,徐州还有木版年画、草编、刺绣、雕塑、织锦、风筝等,每一件都是闪烁着灵智之光的艺术创造物。
徐州的地方戏曲以梆子戏和柳琴戏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艺术体系,在徐州和外地都备受欢迎。徐州的武术文化尤为突出,沛县被称为“武术之乡”,全县28万人习武。1994年,“祁家村”正式更名为“棋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象棋村。村民们三五相聚,对弈一搏,老少皆能下棋,棋艺交流频繁。
徐州民俗博物馆位于市中心的户步山,展示了徐州地区的民俗和民风。博物馆分六个部分:古民居、民间艺术、地方戏曲曲艺、生产生活展示、婚育展示和民间艺人表演。此外,馆内还设有茶社和棋盘,提供传统的婚嫁和做寿服务。
徐州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彭祖是烹饪界的始祖,他的技艺在徐州一带发扬光大。徐州的菜点风格独特,每道菜都有动人的传说,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