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泥范铸造的成熟的工艺

对于范芯的干燥、焙烧、装配,均匀壁厚使它达到同时凝固,预热铸型使它能顺利浇注等方面,商周时期都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成熟的工艺,不但为后代的泥范铸造,也为金属型和熔模铸造,奠定了技术基础。

但是,在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掌握国家机器的社会条件下,劳动人民的科学技术创造成果总是被统治者所攫取,用来镇压、欺骗人民,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需要。商周青铜器中,礼、乐、兵、车四类占了绝大多数,生产工具为数很少,许多明器(陪葬器物)铸成后就埋置地下。这种情形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致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泥范铸造基本上停留在一次型的阶段,到春秋时期才用多次型(半永久性泥型)铸造铜工具(镢)。

用泥范铸造大型和特大型铸件,从唐宋时期起,有很大发展。沧州五代时期的铁狮,当阳北宋的铁塔,北京大钟寺明代的大钟,都是世界闻名的巨大铸件。宋应星《天工开物》卷八记述了两种浇注大件的方法:一是用多个行炉相继倾注(千斤以内的钟),一是用多个熔炉槽注(万钧钟)。这在古代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条件下,应当说是一种巧妙而又需要熟练技巧和很好组织协同的工艺措施。就是在现代,要成功地浇注三四十吨的大铸件,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我国在商代早期就有了泥范铸造,商代中期达到鼎盛时期。用这种方法,古代工匠们创造出了象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这样的旷世珍品。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