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县大秧歌伴奏方法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3:56:11
定县的大秧歌伴奏在解放前主要以打击乐器为主,包括板鼓、大锣、水镲和手锣。表演开始时,会先敲击六锣,上句唱完后击两锣,下句唱完再敲六锣,因此也被称为“大锣腔”。演唱时,调高并不固定,演员会依据自身的嗓音高低自由发挥。
1952年是一个转折点,大秧歌首次引入了弦乐元素,最初是尝试性地使用京胡和二胡。1954年,京胡被改为了板胡,随后又增添了低音胡、秦琴、笛子、笙、三弦和大提琴等。这种多元化的伴奏使得大秧歌的音乐风格更为丰富。
大秧歌的演员行当如同其他戏剧,包括青衣、须生、老旦、小生、小丑等角色,表演形式多样。其唱腔采用板腔体结构,基本由不同的尾腔上下两句构成。传统的板式有起腔、慢板、流水、快板和垛板,都以板上起唱为特点。在1949年后,又创新出了寸板和散板,同时借鉴了其他剧种如[河西调](丝弦)、[黄莺儿](丝弦)、[莲花落]以及民间小调如[走四方],丰富了大秧歌的音乐内涵。
扩展资料
定县大秧歌流行于河北保定以南、石家庄以北的部分农村。源于民间的劳动歌曲,相传北宋诗人苏东坡曾为其填词正曲,故又称“苏秧歌”。清末始搬上农村土台,题材主要为民间生活故事,如《王小赶脚》、《王妈妈说媒》、《天仙配》等。唱词与对白都以方言为主,结构自由。打击乐伴奏。解放后增加了笛、笙、板胡、二胡、三弦等弦乐器。属板腔体,常用板式有慢二六、快二六、寸板、三板、哭板等;散板有拨子、尖板、起腔、导板。间有民间小调及民歌。
上一篇
哈尔滨艺考学校有哪些
下一篇
关于秋天心情短句发朋友圈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