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闽南语没有像粤语一样得到推广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0:31:31
为什么闽南语没有得到像粤语一样的推广?
主要原因在于两条:
1、粤语在香港和澳门两个重要的粤语输出地都是官方语言,拥有法定地位,而闽南语不是台湾的官方语言;在台湾的地位相对更低。
香港和澳门:
两个殖民地都是广府社会,历史上的乡土话就是粤语,
在港英时期,在1974年之前,官方语言只有英语,即政府文书及正式交流是用英语的。1974年在市民情愿及抗议后方把中文增加为官方语言,与英语有了同等地位。香港回归大陆后的《基本法》再次确立中、英文为香港官方语言。
这里说的中文就是指广东话。目前发音上代表或最接近标准粤语的港式粤语。
实际上,除了政府文书外,实际上香港的中文教育、电视广播等一直都使用粤语。粤语一直是香港华人事实上的官方语言。
澳门的情况和香港类似,只是把政府中使用英语换成葡萄牙语。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文教育、电视广播灯都是用粤语。
相比之下,闽南语在台湾就没有这个地位。
台湾拥有多种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有多种语言(官话、闽南话、客家话、马祖话、各种台湾南岛语言等),另外又在很长的时间是日本殖民地。日治时期,日语是官方语言。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国民党政府压制其他方言在公共场合中的使用,惟推国语。
到国共内战国民党方面战败余部逃亡台湾后,登陆台湾的人大多操不同方言,并且相互只会说国语。再加上台湾没有了日本作为官方语言,以及本来就存在的诸多方言、语言,国语就成了各种华人唯一互相能听得懂的交流语言。
台湾毕竟有许多大陆移民够来的老兵及后代即“外省人”(占人口的10%以上)。他们母语本来就不是闽南话。在这个如此复杂的华人社会里,使用国语作为共通语言很自然。
国语也通过官方语言的方式被巩固下来,至少从1949年到970年代,在政府行政、广播电视、教育及公共场合中政府要求仅使用国语。其他方言被压制。
本世纪以来,台湾当地政府有复苏方言的一些举措,在一些地方增加了方言教育。但很大一部分人日常仍然是使用国语的。闽南语在台湾的地位和粤语在香港澳门的地位完全不可相比。
2、粤语主要通过香港的视听及流行文化从珠三角向北传播。()澳门扮演的作用相对更少但不是没有)。香港在1980~1990年代流行文化对大陆及国际华人圈的辐射力比台湾流行文化更强。
由于粤语在香港澳门的作为官方语言的强势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粤语就通过香港的广播电视流行音乐文化从南向北传播到大陆。
从最早的香港功夫片,到老一代歌星梅艳芳谭咏麟张国荣,到四大天王,到周星驰,他们都是粤语文化的代表。至少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内地刚刚介绍外界的时候,香港流行文化是走在潮流文化前列的,为内地人打开了外部世界。对200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来说,这种影响也只有最后一点点尾巴了。
粤语广泛传播的载体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粤语流行文化。
这种辐射是非常直接的,闽南语肯定无法做到。
3、珠三角一度也有许多粤语的广播电视
应当说作为一种方言,粤语和国语的距离还是比较大的,可能会大于吴语闽语和国语。粤语和国语之间切换就很不顺。广东人学普通话可能会更难。对方言的依赖也更深。
另外,由于香港和澳门由于距离大陆很近,其对大陆的文化传播是非常直接的,如深圳和珠海用简单的天线即可收听香港和澳门的粤语电视及广播节目。1980年代中期及以后,通过卫星电视,珠三角的家庭都可以观看香港澳门的粤语电视。
可能是首次影响,再加上改革开放、吸引港澳投资、种种原因吧,这段时期,粤语的电视广播非常之多,粤语在珠三角也是借香港澳门的势头被发扬光大的。这种情况在中国其他的方言区应该是看不到或不可想象的。
广播电视使用方言,当然就加大了对方言的宣传。这是中国其他方言无法享受的条件。
一切也要依赖于粤语在香港和澳门当时两个使用粤语的邻近更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优势地位。
比较可以看出,以上条件是闽南话不具备的。
因此,总结一下,粤语的发扬光大主要依赖香港和澳门在中国经济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同时地缘邻近性也对宣传粤语提供了客观条件。
上一篇
句子我们的学校
下一篇
世界上粤语使用人口有多少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