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除了护肝还注意什么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4:24:00
1. 二十四节气养生祖国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天人相应”,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养生保健方面必须遵循和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主动调节自己的衣食起居,不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2.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其中每个季节又有六个节气,一年共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不同的气候特点,相应的养生重点也有不同。立春每年的2月4或5日;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24节气之首;立:建立、开始之意,表示冬季结束,春季由此开始。
3. 春季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逐渐回暖,但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更有可能出现“倒春寒”等异常天气,若骤减衣被,可能感举毁键受病邪而致病,故春天宜“捂”。起居上:晚睡早起,舒展形体,增加户外活动,踏青,野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万物复苏的生命活力,陶冶情操,增强体质。春季对应人体的肝脏,养生保健要以保肝护肝为第一要务;保肝的三个要点是:保证睡眠;调畅情绪;注意饮食。
4. 雨水每年的2月19或20日,第二个节气;此时自然界特点是:天渐回暖,开始降雨,万物萌芽生长。春季的主要病邪是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寒、热等病邪往往借助于风邪侵入人体;所以春季养生要注意做到“避风如避剑”;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经提醒我们:“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5.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第三个节气;正值九九艳阳之际,春光融融,气温回升最快,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结束冬眠。正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仍要注意气温的冷暖变化,尤其是“倒春寒”之类的异常天气。
6. 春分每年的3月19~22日左右,第四个节气。 “春分”有两方面的含义:1. 昼夜均分,各12小时,自此之后白昼渐长,黑夜渐短;2. 平分春季,位于春季之中,之余缺后气温继续回升。这是一个“阴阳均而寒暑平”的时候,我们养生的重点也要从以下三正巧方面注意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起居有节:晚睡早起,增加户外活动; 饮食合理:清泄肝火,忌发物,少饮酒; 情绪平稳:戒怒恚或抑郁,心情舒畅,乐观向上。
7. 清明每年的 4月4 或 5日,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渐高,降雨增多,天气清朗,四野明净,生机勃勃;清明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叫“踏青节”:多安排祭祀和扫墓,表达对故人的尊敬和怀念;同时也可春游踏青,融入明媚春光,强身健体,心旷神怡。
8.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前后,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其实就是雨生百谷之意: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清明无雪,谷雨无霜”:谷雨之后寒流出现的可能大为减少,气候温暖且衡定;小土黄:清明的最后三天加上谷雨的15天共18天。
9. 立夏每年的 5 月 5 或 6日,24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季由此开始。自然界的阳热之气日渐增多,气候炎热,各种生物生机旺盛,生长繁茂,同时也是人体的阳气最旺的一个季节。夏季对应人体的心脏,要时刻注意保护心脏:“心为君主之官”:天下不可一日无君,而人体更是不可一时无君:心脏跳动一刻不能停止。而西医心血管专家也提出了“健康从心开始”的口号。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道里正常运行,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和动力;血液在脉道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把营养物质送达全身,维持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10.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左右,24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自然界的生物比较丰满和茂盛,故曰“小满”。夏季在饮食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 少油增盐;2. 多吃苦味食物:苦味入心,助心气,清心火;3. 注意选择一些凉性的、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各种瓜类、莲藕、西红柿、绿豆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多的寒凉饮冷,以免损伤人体的阳气;中医的著名观点之一:“春夏养阳”,即春夏之季重在养人体的阳气,勿因各种不良行为和习惯导致阳气的损伤。4. 红色、橙黄色食物有利于心血管,可以经常食用。
11. 芒种每年的6月5或6日,24节气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之意是:麦类等有芒作物开始收割,而谷类等作物开始播种:进入了农忙时节。夏季的主要病邪是暑邪和火邪;二者均为阳、热之邪,伤阴耗气,常上犯头目,扰及心神,导致多种疾病和症状:如口干舌燥、咽痛、咳嗽、大汗出、烦躁不安、头晕头痛、尿短赤、大便难等。
12. 夏至每年的6月21或22日,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至者,极也”;为日长之至,即白昼最长,此后逐渐昼短夜长;也就意味着此为自然界阳气最旺之时,同时阴气开始生长。夏至之后开始进入最热的“伏天”;“伏”有两层含义:躲避高温,减少外出以避暑气;此时也潜伏着阴寒之气;夏至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易在冬天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夏至之时加以调治,可取得更好的疗效:借助自然界的阳气来补充身体所欠缺的阳气。
13.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之意即:天气炎热,但还不是最热。
14. 大暑每年的7月23或24日,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正处于“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且湿度较大:“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长夏” 的养生“长夏”是指每年的7月23日~9月22日,包括大暑、立秋、处暑和白露四个节气;此时正值夏秋之交,与脾相应,而主要病邪就是湿热之邪;养生重点:避免淋雨、涉水、久居阴暗潮湿之地; 忌肥甘厚腻及酒水饮料;常服薏苡仁、茯苓、山药、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以及绿豆、瓜类等清热利湿之品。避免劳逸失常;避免思虑过度。
15. 立秋每年的8月8日或9日,第十三个节气。 暑去凉来,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但仍未进入秋天气候。
16.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前后,第十四个节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但早晚的气温已开始下降,温差逐渐增大。
17. 白露每年的9月7日前后,第十五个节气。 凉爽季节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夜来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成白色的露珠,故曰“白露”。是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俗语说“白露身不露”:此时需注意保暖,及时添衣,避免受凉。开始进入典型的秋季气候:雨水逐渐减少,空气湿度小,秋燥逐渐显现。警惕秋燥伤肺,多食润肺化痰、清热养阴之品;白色食品保肺最宜:大白菜、白萝卜、百合、山药、大蒜、莲藕、银耳、杏仁、梨、白芨、鱼腥草、薏苡仁、牛奶等。上述食材可自由组合,随意加工成菜品、汤、粥、羹等等,每日坚持服用。
18.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前后,第十六个节气。 “秋分”有两层含义:1. 一天 24 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自此之后昼短夜长;2. 位于秋季之中,平分秋季,自此之后逐渐进入深秋季节。气候特点:气温降低速度明显加快:“一场秋雨一场寒”;养生重点:及时增添衣被,防止受凉;加强体质锻炼,增加户外活动,登高观景,心旷神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忧伤悲愁损伤肺气。
19. 寒露每年10月8~9日交季,一年中的第十七个节气。 露气寒冷,快要凝结成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