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南曲曲种简介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9:03:12
湖北曲种,原名“南曲”或“丝弦”,1962年改为现名。主要流行于湖北省西南部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一带,其中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资丘镇最为盛行。长阳南曲与湖北小曲一样均与明清时代的南北俗曲及民间歌曲有着密切的关系。曲调从江浙一带以及汉口、沙市、宜昌等地流入长阳山区,长期与外界隔绝,因而仍然保留着原貌。
过去,没有专业艺人,只作为一种业余娱乐形式,在节日、嫁娶、寿诞等喜庆日子由艺友们相聚弹唱。多为自弹自唱的坐唱形式,也有二、三人的对唱。其后又出现了立唱、表演唱形式,演员持板而唱,在以唱为主的同时增加了散白、韵白。伴奏有三弦(主弦)、二胡、琵琶、扬琴、中胡等丝弦乐器。
“长阳南曲”是湖北省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原本叫“南曲”,主要流传于鄂西南山区的长阳、五峰两县境内,其间,宜昌、沙市也有个别人能够演唱个别曲目。早在上一个世纪的1962年,省、地、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山乡,走访艺人,率先对其进行了有系统挖掘和整理,继而将其搬上舞台演出,并因此而定名为“长阳南曲”。是时,演出效果之佳,以至曲惊四座,人们道是,鸡窝里飞出一只金凤凰。
“南曲”又俗叫“丝弦”,其源祖述于元曲特别是明清的俗曲。早在元季,中国的戏曲即已得到蓬勃发展,同时,戏曲的声腔更在丰富和创新中形成为四大派系,这就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在这四大腔系中,昆山腔尤其以圆润舒缓,婉转轻柔著称,据明人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它的表演极讲求“转喉押调”、“字正腔圆”,由此听起来更显得“流丽悠远”,特具一种“荡人”的魅力。同时,明清俗曲及其昆山腔中的众多曲牌如[寄生草]、[银纽(绞)丝]、[哭皇天]、[西江月]、[叠断桥]、[清江引]、[西腔]、[剪剪花]、[满江红]、[叠落金钱]等等,也均为“长阳南曲”唱腔的曲目所在。
南曲传入长阳的时间,据田野采风,艺人口传,大约是在清代中叶的雍正、乾隆年间,距今约200余年的历史。其开山祖师名叫龚复让(音),由龚复让而下,迄今艺人们大致可数六代,由于南曲长期扎根土家山寨,经过土家族艺人为主体长期演唱实践,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土化”艺术,充分反映了巴里郢腔的土家风情,深得长阳土家族人民的喜爱。
长阳南曲亦称“丝弦”,是鄂西地方小曲中较古老的曲种之一。它主要流布在鄂西长阳和五峰两县,而以长阳资丘镇为最盛,1962年被定为长阳南曲。对南曲的产生发展及来源,目前尚无系统的考索。仅从南曲艺人所传遗物及已知师承关系来考究,可以认定至迟在清雍、乾之际就已传唱,约有二百多年历史。据其曲牌名称、部分伴奏乐器和某些曲目考察,显然与明清俗曲有着渊源关系。
以长阳资丘为中心,北至乐园,西至枝柘坪、傅家堰,南至五峰,东至都镇湾,是南曲集中传唱区,素称“南曲之乡”。逢年过节、娶媳嫁女、诞子祝寿,以及劳动之余,冬夏之夕,人们相邀聚会,你弹我唱,拍板帮腔,自演自乐,世代相传。
绝大多数南曲艺人是土家族人,他们一般十二三岁开始学弹三弦,演唱启蒙曲段《春去夏来》,艺人们称为南曲的“三字经”。南曲的演唱几乎全部口传心记,间或有手抄唱词及工尺谱本留传民间。南曲无专业艺人,演唱南曲的有农民、手工艺人,也有商人、医生、教师和算命卜者巫师等,或独唱独乐,或群邀共欢,所谓“闲时简板邀明月,醉后渔翁唱夕阳”,真正是大众化民族化的群众文艺。
扩展资料
长阳南曲俗称南曲,丝弦班。流传于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及宜昌等地,其中以长阳资丘镇最为盛行,约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唱腔分“南曲”与“北调”两类。“南曲”是长阳南曲的主要腔类,“北调”仅存“寄生”一支曲牌。传统的南曲以休闲、自娱为主,演唱形式为坐唱。民间有“竹林七贤”等琴社组织。演唱时,不化妆、无表演,演唱者自弹三弦伴奏。建国后,长阳南曲增加了乐队及表演,已成为一种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形式。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