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22:47:23
陶笛历史陶瓷器的历史悠久至今尚未能证实最早的陶瓷器物始自何时何地,但在考古的文物中发现,在人类在12000年前就知道用骨头钻孔吹奏出简单的音,因此,在远古时代的人就已经懂得简易的乐器
最早的制陶方法,是相传自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后得知利用火和陶土去陶冶制作土制陶器以火烧成之,"埙"即是一种用陶土烧制的乐器,是先民们以诱捕猎物而模仿鸟兽的叫声所制成的,材质繁多种类型有石制 、 古制 、 陶土制,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目前我国发现最古老的埙,浙江杭州湾河姆渡文化以及西安半坡村母系社会,发掘於这两个地方。
另一方面,就属奥卡利那笛,要谈起奥卡利那笛的起源何在,依然无法做一个确定的数据,但在早期南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和马雅人做出仿鸟鸣的乐器即奥卡利那笛,早期的奥卡利那笛的材料有用泥土、骨头、果壳等天然材料自西元6世纪开始,奥卡利那笛就在祭典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通常是在仪式进行时所佩带其身以作装饰,其发展的影响至后十九世纪后半期由一位义大利音乐家
GiuseppeDonati发明了一种10孔的型似小鹅的乐器,并用义大利文的ocarina做为他的命名,上部有半椭圆球状的吹口,发声上虽然也是属於边棱音乐器,但不像其他长笛类是开管式,是一种闭管式的乐器,这乐器也就是目前我们现在看到的潜水艇形的奥卡利那笛。奥卡利那笛(又称洋埙),美国人称为甜番薯,在台湾被通称为陶笛,日本则又称为土笛。1900年,在美国开始风行於这项乐器,因为他的形状像番薯,而给予甜番薯这个名称。1940年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军队为提高士气,在军队中广发塑胶制的奥卡利那笛,并改为8孔的形式。1928由日本人明田川孝先生改良义大利式的奥卡利那笛,成为12孔的奥卡利那笛,奥卡利那笛仍为日本普偏可见的乐器。到了1960年在英国由一位音乐家John Taylor发明了4孔的奥卡利那笛,可以吹奏一个8度音,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圆球形奥卡利那笛,后来一位雕塑家Barry Jenning依Taylor的4孔改良为最多可以到7孔的奥卡利那笛。
台湾的奥卡利那笛的发展,是近十年的事。1990年,蔡宗瀚师父开始研究如何制造有音阶的奥卡利那笛,之后陆续才做出具有音阶的奥卡利那笛。到了2003年,台湾第一位奥卡利那笛乐家游学志先生发行了台湾的首张奥卡利那笛专辑后,台湾便带动了一股奥卡利那笛的风行。目前在台湾制造奥卡利那笛的师父相当多,包括了有蔡宗瀚师父、张志名师父、李生鸿师父、陈俊来师父、谢永清师父、郭庆荣师父、是诚、南投鼎记等。除了有日式的12孔奥卡利那笛,也有英式改良的6孔奥卡利那笛,更有自创指法的是诚陶笛,在音色音准美感上,独树一格,不输各国所产的奥卡利那笛,相信奥卡利那笛在台湾也能成为一种普遍的乐器。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