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跳槽,说不得讲不得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5:01:57
在现代社会,跳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每个人都具备时刻能转换工作的能力,只有具备转换工作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是在跳槽时不要想走就走,也不要想去哪就去哪,一定要有一个计划。跳槽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拿准职场跳槽的火候
很多人由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没有做好,所以导致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很被动:想转行,又舍不得目前所积累的经验以及不高、但也不低的待遇。
当今时代,跳槽实在算是一种“康乐运动”,它不仅会提高你生存的本领,更有可能将你的事业推向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但跳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跳槽者注定要面临如何安全离职、如何选择公司、如何让人家录用你、如何“空降成功”等系列问题。
职业专家建议,做自己熟悉的事,别轻易跳槽,即使跳槽,也得把握时机和火候。
张辽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的军事将领,官至前将军、征东将军、晋阳侯,与乐进、于禁、张邰、徐晃并称曹魏的“五子良将”。
张辽年少的时候就勇猛无敌,当时的并州刺史丁原看到张辽武力过人,就将他收至帐下,让他带兵到国都。张辽十分钦佩大将军何进的作为,于是主动向何进示好,而何进见张辽一表人才、勇猛过人,就命令他去募兵。
结果兵还没有募完,大将军何进就被张让等宦官杀死,张辽不得不领兵投奔了董卓。
董卓生性残虐,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当权后横征暴敛,激起了民愤,最后被王允和吕布谋杀。董卓死时,张辽统兵归属于吕布,担任吕布的骑都尉。
后来,吕布被李傕击败,张辽跟从吕布往东奔至兖州,为曹操所败后至徐州。建安三年(198年),吕布任命张辽为大将攻打刘备,结果刘备和曹操联手打败了吕布,张辽归降曹操,被曹操拜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后来张辽一直跟随曹操,并不断立下显赫战功:
建安七年(202年),张辽随曹军讨伐袁谭、袁尚,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行中坚将军。
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打败后,曹操任命张辽打败了营州刺史柳毅,后来又与长广太守何夔合兵追讨袁谭的余党,并且得到了很多钱粮,曹操极力称赞张辽,并向皇帝请功。等到张辽收复东莱等地,回到邺城的时候,曹操亲自出迎张辽,与其一起坐在一个战车上,并封张辽为荡寇将军。
后来张辽又被封为都亭侯、征东将军、晋阳侯等。直到晚年,他还带病征战,后来更是抱病征战东吴吕范。不久张辽病情严重,病死在江都。魏文帝曹丕为张辽的死痛苦不已。张辽一生征战数十年,他的一生几乎全部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他先后跟随曹操战山东、讨袁谭、灭袁尚、平辽东,可谓战功显赫,深得曹操、曹丕父子的器重和信任。
张辽的一生可以总结为,由一个无名小卒投奔到并州刺史丁原的门下;然后觉得在丁原门下没有什么作为,便投奔了大将军何进;因为何进惨遭灭门,不得已只能依靠了董卓;董卓死又投靠了董卓义子吕布;最后才投靠了曹操,并得到曹操的器重和赏识,为曹操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这才有了他辉煌而卓越的一生。
虽然说在一次又一次的跳槽中有无奈和被迫的成分,但张辽却能把握好跳槽的时机和火候,因而在其所投靠的主子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相继在争斗中被杀,而他却能安然无恙,并获得重用,这不能不说,张辽虽一介武夫,却是个大智慧之人。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跳槽,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找到了更适合于自己的工作,但也有一些人未能如愿以偿。不管会出现哪一种结果,跳槽前应深思熟虑,要避免以下误区:
(1)冲动心理。很多人是因为遇到了一些突发事件,如未获得期望的奖励、与同事、上级发生争执,被人误解等,才全然不顾后果,而选择跳槽的。
(2)盲从心理。很多人跳槽并不是因为工作和兴趣及个人能力特点不合适,而是随波逐流,哪种行业热门就转向哪个行业。
(3)攀比心理。有些人总是把别人的工作作为自己的标准,想方设法为自己找一个符合此标准的职业。
(4)犹豫心理。有一些人在做是否跳槽的决定时表现出犹豫不定。
不管是哪种心理误区,想要成功地跳槽,就需要对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加以认真分析、把握,再加上科学的决策方法,掌握好跳槽的火候,这样才能抓住良机,把握好机会。
一定要掌握好跳槽的“火候”,尽自己的本能去判断眼下这份工作值得坚守还是逃离。有的人对自己所面临的未来非常不“敏感”,所以哪一天他被宣布升迁了或被炒了,他会感到非常惊讶。
为避免如此遭遇,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不妨这样问自己:我手里的工作重要吗?其他人也在做与我相似的工作吗?与过去相比,我得到的正面评价多了还是少了?树挪死,人挪活
跳槽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一进入社会,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人都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才知道最适合自己的职位和工作的。
因此,跳槽并不是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工作不适合自己,在慎重考虑、仔细权衡之后,可以跳槽去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那些有成就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无论从事哪一行业,无论智商高低,他们都十分喜爱他们所做的事,在自己喜爱的工作中,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
韩信出身平民,虽然性格放纵、不拘礼节,但他熟读兵书、深谙兵法,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率领八千江东子弟起兵北上,路过淮阴时,韩信便投奔了项梁,在楚营里当了个默默无闻的小兵。项粱死后,韩信又在项羽手下做了个小军官,但是仍然得不到重用。
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相信一个小小的军官能有什么能耐,因此不采纳韩信的建议。怀才不遇的遭遇让韩信感到十分失望,于是他决定另谋出路。
韩信早就听说刘邦很知人善用,萧何、张良都得到了刘邦的重用,于是当汉王刘邦到达南郑后,韩信就乘机投奔了汉王。
但是,刘邦也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于是封他做了个管理仓库的小官。韩信每天默默无闻,依然不被人知晓。
后来韩信因为管理仓库时犯了罪,被判处死刑,和他一起犯罪的十三个人都被斩首了,轮到他时,韩信看着监斩官夏侯婴,大声说:“汉王难道不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夏侯婴觉得韩信话语不凡,相貌威武,很欣赏他,于是把韩信给放了。
丞相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将才,多次劝刘邦重用他,但都被刘邦拒绝。韩信知道汉王也不肯重用他,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悄悄地踏上了逃亡的道路。当萧何得知韩信逃走的消息后,顾不得向刘邦报告,连夜率人追赶韩信。
韩信策马跑着,忽然被前面一条溪水挡住了去路,只能在溪边干着急。这时萧何骑马追赶上来双手拉住韩信说:“韩都尉怎么不辞而别?你不是胸怀大志,要建功立业吗?现在除了汉王,还有谁能够统一天下?”
韩信看见丞相为了追自己这个小都尉而跑得满头大汗,很是感动,觉得萧何有爱才之心,就和萧何返回了。
刘邦听说萧何逃亡了,不禁勃然大怒。等萧何带韩信回来之后,刘邦责问萧何:“众将逃亡许多,你不去追,为什么要追一个小小的都尉?”萧何向刘邦解释道:“别人跑了我并不担心,但是韩信这样的人‘围士无双’,如果跑了将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
若大王欲得天下,除韩信以外,再没有为你统兵打仗的人了。”刘邦这才相信了萧何的话,拜韩信为大将。
后来,韩信终于大展雄才,帮助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不朽功绩,成为“汉初三杰”之一。
当身为丞相的萧何得到小都尉韩信逃跑的消息后,连汉王刘邦都没来得及禀报就火速追赶韩信,而没有得到上级的同意就擅离职守,在当时是违反军令的。
这是因为萧何深知韩信的才华,韩信的逃亡不仅是己方的损失,如果投奔了别人,将来一定是自己强大的对手,这从侧面说明了韩信的才华。
同时,当韩信在项羽手下做小军官之时,只闷闷不乐地哀叹怀才不遇是没有用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找个知人善用的明主,自己才有出头之日。从这个角度可以说,韩信是非常明智的。
在现代社会,跳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每个工作的人都具备时刻能转换工作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是在跳槽时并不是想走就走,也不是想去哪就去哪。一定要有一个计划,跳槽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跳槽中最关键的就是选准跳槽目标。
由于个人的条件不同,跳槽的原则各异,目标的选择也自然有别,但无论是何种想法,都应按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条件、理想愿望和价值标准以及客观允许的程度来分析,看看哪些工作和行业是适合的,从而确定自己的跳槽坐标系。
不为失败找借口
人们不小心摔倒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看是什么东西绊住了脚,然后总会怪别人把东西放到路面上才导致自己摔倒。尽管这样做并不能减轻疼痛,但至少可以证明自己没有责任。
李宗吾在其《厚黑学》中强调,这样开脱自己其实是一种绝对幼稚的想法,是自欺欺人。
据说唐玄宗时期,河南洛阳有两个青年都特别爱好诗歌辞赋,一位叫张帆,天赋很高,有扬雄之才;一位叫云峰,虽然也十分喜好诗歌辞赋,特别喜欢李杜的诗文,但天赋平平,不过他憨厚老实,非常踏实。
他们都立志要成为李杜那样闻名天下的大诗人,于是他们约定10年后一决高下,看谁的作品更优秀。
云峰,这个天赋平庸的青年明白自己的劣势,他知道只有不耻下问、兢兢业业、勤奋苦读,学习更多的东西,并勤于实践,才有机会战胜才华卓越的张帆。
于是,云峰勤奋苦读,还经常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诗友们看,并要求他们提意见,然后虚心学习、努力改正。
10年之后,云峰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这个时候的云峰已经是当时十分有名的诗人了。
天赋很高的张帆在和云峰约定后不久就把这件事给忘记了。他恃才傲物,不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很少研究别人的优点,对一般人的作品,他常常表现得不屑一顾。有人羡慕他的才华,希望他能给他们写几首诗,但他总是很高傲地说:“我现在很忙,改天吧!”因此大家都说他恃才傲物,再也没有人向他求诗了。当地的乡绅推荐他到乡里参加诗赋比赛,他推脱说:“我现在正在准备素材。”实际上,他是瞧不起那些在他眼里的“乡巴佬们”。
张帆的父母也觉得张帆有点放荡不羁,也常劝他应该努力进取,可是张帆依然不思进取。他总是说,再等等吧!张帆终日来往于烟花柳巷,混迹于官宦商贾之间。时日一长,笔力笨拙,文思减退,最后竟然到了提笔忘字的地步。
10年后,当大诗人云峰找到张帆的时候,张帆已经憔悴不堪了,早已没有了10年前的飒爽英姿了。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张帆对于眼前的情况后悔不已,他说:“我本来应该……”、“我本来可以……”、“如果当初……该多好啊!”可是这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再多的抱怨和借口也不能让他回到10年前了。
借口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谎言,一味地寻找借口只会渐渐麻痹自己的思想。借口是致命的,它让你对现状无动于衷,并且带给你一种心理暗示:我克服不了客观条件造成的困难。在这种心理暗示引导下,你不再思考克服困难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哪怕是只要改变一下角度就可以轻易完成的事情,相反,你会选择逃避。因此不要为失败找借口,而要积极拼搏,努力进取。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
明智的人懂得“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的道理,知道选择对自己发展有所帮助的人或在人格、能力上值得自己学习的领导,并与之共同奋斗,开创基业。人不可能一步到位,学会观察、选择领导是在为以后自己当领导积累经验。
厚黑学创始人李宗吾认为:“良禽择木而居,贤臣择主而仕。”高明的谋臣要善于看清形势,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导,才能建功立业,成就大事。
徐庶是东汉末年的军事家,他年轻的时候爱好击剑,好行侠仗义、才华过人,后来因为中原战乱,于是移居到了荆州,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是要好的朋友。
徐庶客居荆州时,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听人说徐庶很有才华,多次重金礼聘徐庶出来辅佐自己。但徐庶认为刘表虽然是汉王朝的后代,而且也有礼贤下士的威名,但他为人性多疑忌,好坐谈,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骨子里优柔寡断,知善不能举,知恶不能去,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因此每次徐庶都拒绝出仕。
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九月,曹操亲率大军向占据汝南郡的刘备发动进攻。刘备自知不敌,于是投奔荆州刘表。刘表表面上亲至郊外迎接,待以上宾之礼,实际上对刘备心怀疑瞑,便让他屯兵新野抵挡曹操。
这个时候,经过详细地观察,徐庶发现刘备胸怀大志,才略过人,知人善用,素有人望,于是就前往新野拜见刘备。刘备早就听说徐庶很有才华,徐庶前来投靠让他非常高兴,当即把他留在营中并任命为军师,让他参与整顿军事,训练士卒。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刘备的实力有所壮大,于是乘曹操出兵河北攻邺城的机会骚扰留守的曹军。结果因为紧要关头刘表拒绝派兵援助,刘备兵弱将少难挡曹军。
在这危急关头,刘备采用了军师徐庶的放火烧寨,佯装退兵,然后派关羽、张飞、赵云等领兵伏击曹军追兵的计策。夏侯悖傲慢轻敌,和属将于禁率轻骑追击刘备。
结果刘备埋伏的军队将曹军团团围困,使曹军伤亡惨重。刘备反败为胜,徐庶初显才华。
徐庶卓越的军事才能,让刘备大喜过望。
长坂之战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迫于无奈,徐庶北投曹操,但是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因而就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徐庶深知“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的道理,因此他选择了宽厚仁爱、有英雄之志的刘备。虽然后来被迫北投曹操,但也没有忘记刘备这个明主。
有这样一句话:“不只君要择臣,而且臣要择君。”就是说聪明的人要选择明主而仕。
好马也可以吃回头草
“好马不吃回头草”已经过时了。李宗吾认为,形势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初离开也许是因为草不对胃口,当它已经符合你的胃口时,为什么不吃回头草呢?企业或是公司会从长远发展和切身利益出发,只要是需要的人才都会网罗进来为我所用,而不会在意他以前是因什么原因离开公司的。
你可能没听说过陈惠湘,但你一定听说过联想集团,你可能没听说过“联想——人类历史、今天与未来的桥梁”,你一定知道它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那句著名的广告语。不错,这条经典的广告语就是陈惠湘创作的。
陈惠湘三次高考都考砸了,带着沮丧和失落,他只得到怀柔水库西南的一个危险品仓库当工人。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和一些没有理想和目标的青年人在一起。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得以到工厂做了宣传干事。但是这项每年只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20多篇关于工厂业绩的新闻稿件就算万事大吉的工作,对陈惠湘来说,如同小儿科,因此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悠闲、无聊的状态下度过的。
因为工作的缘故,他结识了很多作家和记者,相比之下,他的文字水平就要相形见绌多了。于是他开始到北师大上夜校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989年,陈惠湘轻轻地敲开了联想的大门。刚到联想时,陈惠湘差点被联想拒之门外,因为他创作的是十分平庸的句子“联想——人类历史、今天与未来”,好在总经理觉得他有潜质,他才得以留下。由于工作努力,四个月后他就被任命为公关部经理。
不久“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句哲理深刻的广告语就应运而生。这个时候的陈惠湘认为成功如同探囊取物,是离开联想、自主创业的时候了。
1991年,陈惠湘向当时的联想总裁柳传志提出了辞职的要求。辞职后,陈惠湘很快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他同时是4家公司的董事长和法人代表。
但是仅仅1年之后,他就发现自己的损失已经超过70万。这个时候他觉得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因此继续玩命工作。3年过去了,他的公司始终处在亏损状态,最后他进行了反思,辞去了公司董事长的职位,潜心读书和自我总结。
1995年春的一天,一个念头忽然闪现在陈惠湘的脑海:为什么不回联想呢?联想集团总裁接受了陈惠湘,他不会忘记任何一个对联想做出过贡献的人。而且这次陈惠湘又被委以重任,柳传志让他担任总裁办成员兼公关部经理。这个时候的陈惠湘不再是个取得小小的胜利就能冲昏头脑的狂妄之徒了。
1996年末,陈惠湘的以联想集团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专著《联想为什么》隆重推出。这本书剖析了联想集团,忧思了民族工业。此书一经推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不管是什么原因使你离开,但那段职场经历,也许会成为你生命中不可抹去的记忆,再怎么灰暗,总有你值得留恋的地方。尽管你已经离开,可大家毕竟共事一场,还是朋友。能进能出,能屈能伸,这才是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士的成功之道。
上一篇
淄博经开区实验学校怎么样
下一篇
大鹏有哪些旅游景点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