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长陔乡戏曲

长陔乡戏曲,起源于祁门的目连戏,自明清时期在徽州及其周边的六县——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绩溪流传开来,甚至扩散至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地。据记载,当时的目连戏种类约有20个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目连戏影响了大半个中国,被各地剧种如四川高腔《目连传》、绍剧《救母记》、莆仙戏《目连救母》等移植和演出。清康熙年间,皇宫中也出现了郑之珍的《劝善戏文》,乾隆年间张照编撰的《劝善全科》更是长达240出,演出规模宏大。

目连戏与佛教紧密相连,不仅在徽州地区,更在东南沿海及川滇等地流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已有400多年历史。它以其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目连戏中的《双下山》、《王婆骂鸡》等折子戏被众多剧种保留,如徽剧、川剧等,被誉为我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劝善戏文》作为其代表作,深受民众喜爱,融合了儒家忠孝、道家清静、佛家因果观念,体现了徽州程朱理学的文化理念。

在长陔乡,如韶坑班和长标村的劝善班,这两个目连戏班享有盛名。它们不仅演出《劝善记》等剧目,还融入徽调和京剧元素,吸引了观众。目连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融合了杂技、歌舞等民间习俗,具有仪式化特点,如祭猖、斋戒等环节。此外,目连戏中不乏观众参与的部分,如《叉鸡婆》等戏中观众与演员互动,增强了戏剧的真实感。

民间活动如打醮、庙会与目连戏紧密结合,尤其在闰年或遭遇灾祸时,大规模的目连戏演出成为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石门坑的六庙会,长达三天三夜的戏剧表演,展示了目连戏在当地的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长陔乡引地处歙县南部偏僻山区,歙岭西麓,与本县的绍濂乡、璜田乡、小川乡小洲村、森村乡皋泾村相邻,南与石门国营林场及浙江省淳南县相邻。王街公路贯穿全乡,长陔岭蜿蜒起伏,气势雄伟。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8公里,境内有起点直达通往县城班车二辆,过往班车直达黄山市四趟、直达县城八趟。长陔乃街口之源,属新安江发源地之一,四周高山环绕,中部地势较低,年降水量约1750毫米,发源大连岭的南源河和发源长陔岭的长陔溪在南源口汇合为街源河上游,经磻坑、石门坑两地流入璜田乡境内。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