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8:35:47
《书愤》
——[南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
(1)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2)早岁:早年,年轻时。
(3)那:同“哪”。
(4)世事艰:这里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5)气:气概。
(6)楼船:这里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7)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南长江边,跟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8)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9)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10)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11)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12)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13)名世:名传后世。
(14)堪:能够。
(15)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诗人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诗人时年61,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6年,只是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诗词赏析】
全诗紧扣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与战斗生活情景;后四句,抒发了壮志未酬、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虽悲愤但不感伤颓废。
首联,当时诗人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回忆里去。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有如山涌,大有气魄。他从未想过杀敌报国之路会如此艰难。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了几多郁愤。
颔联,写宋兵在东南与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了诗人过去的游踪所至——诗人37岁在镇江府任职通判以及乾道八年他48岁在南郑任职王炎幕僚。
诗人在军队的时候,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也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府中的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再次成为泡影。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好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之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想今日收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诗也足见诗人的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两两相合,便有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颈联,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心愿。
上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样的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也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诗人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朝野中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收复中原的壮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中寻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此了。
诗人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这首诗,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间两联属对工稳,尤其是颔联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诗人亲身经历,饱含了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铺陈辞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下一篇
深圳超级文和友在哪里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