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漳州传统民俗有哪些

一、春节

春节,亦称“新正”,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在正月初一,人们通常黎明即起,穿上新衣,祭祀祖先,放鞭炮,以迎接新年的到来。然而,自1994年底,市区禁止放鞭炮,这一习俗逐渐被废弃,但在乡村中依然保留。传统上,主妇会煮甜线面汤,敬祀神祗后,全家必须食用,以祈求幸福和长寿。同时,还会以三碗饭插上红纸花,祭祀先人,祝祷家庭粮食充足。接着是拜年,向尊长、亲友、邻居家道“恭喜”,主人家则以朱盒盛装糖果糕点、蜜饯,并泡以甜茶,热情款待客人。至亲好友则会受到佳肴美酒招待,称为“新春酒”。客人告辞时,双方都会以“红包”和红柑赠予小孩。此外,初一有许多禁忌,如三餐不吃粥,避免出门遇雨;不扫地,不倒垃圾于户外,意为财不外泄;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话;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边挑水;不动针、不缝衣、不动刀等。虽然很多青年已不忌讳,但仍有一部分人遵行不讳。

二、元宵节

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是农历正月十五。在明朝,人们用木制灯架或结灯棚于繁华处,十一晚开始试灯。灯用纱或纸制作,五颜六色,剪人物极其精巧,有的灯价值数十金。十四、十五日连街接市,灯饰辉煌,犹如火城。游人络绎,或拥细乐徐行,箫弦缥渺,谓之“行街”。儿童结队张船灯,步驾于街市,鼓乐蹈歌喧闹达曙。少年聚会僧寺赛机炮,烟花流星错落,观者如潮,十五、十六夜尤为盛。清时,除了制作花灯、扎鳌山、放火炮外,子弟还扮仙狮、竹马、龙灯等戏。元宵节的习俗还有“闹花灯”、“送灯”和“穿灯脚”。其中,“送灯”指已婚嫁的女方娘家为男方送花灯,寓意“连生贵子”或“早日出丁”。“穿灯脚”是已婚未育的妇女,为祈求添丁,在上元期间,去街上鳌山灯棚底下,钻出钻入向灯神“求丁”。这些习俗已废除。

三、做福

农历二月十五日,明、清时期,诸乡筹钱物、备牲礼,祭土神,祭毕,群饮于庙分胙而归,称为“做福”,现在已鲜有做福。但二月初二为灶王公生日,家家户户用糕饼饴糖供奉灶君,祈求合家平安,家畜兴旺。

四、上已

阳春三月三为上已。明、清时,采百草合米粉作细粿,祭祀后互相赠送。今居家则用“润饼”祭祀玄天大帝和祖宗。有的人家则吃“卤面”。

五、清明节

清明节扫墓以祭祀祖先,芗城习俗扫墓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巡墓”,只用糕饼致祭,为墓冢除草添土、焚楮锭,以纸钱置墓头。另一种叫“培墓”,先拜后土,再拜正墓。以酒食为祭品,其中必有甜糯米糕,俗信为了祈求祖先庇佑子孙日子过着甜美。然后“压纸”,即用石头压住纸钱。若是新坟的第一次清明,子孙祭扫完毕,须分食煮热的鸭蛋,然后将蛋壳放在坟上。新坟要连续3年培墓,以后每有娶新娘或添丁后的清明也要培墓。平时对坟墓不可随便动土。妇女也可参加扫墓。

六、浴佛节

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生日,旧时各寺院的和尚沿门唱梵曲化缘,说是要颂经礼赞洗佛像,求布施“洗佛钱”。现已废。

七、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除此外,是日要包粽子、做卤面、备菜肴敬祖先拜神明。丧家守孝期间不得蒸粿做粽,其家粽子由亲友赠送。赛龙舟是芗城端午节最热闹的盛会,从五月初开始至月底,九龙江畔分地段轮日举行,奖品过去是当地商家富户捐来的,在终点把奖品挂在竹竿上,飞舟争渡,力争上游,谓之“夺标”,水上盛会,热烈非凡。

八、天门开

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天门开”。俗信此日晒衣服不患虫蛀,读书人晒书,居家人涤井成俗。

九、半年圆

农历六月十五日吃“半年圆”。是日要做半年圆以祭祀祖先。此圆和“冬至圆”有所不同,是用粳米做成,中掺点红色,蒸热加红糖煮吃,以此寓半年团圆。

十、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妇女陈瓜果7盘,茗碗炉香各7数,用针7枚,取绣线,于焚纸光下,伏地俄顷穿之,以能否穿过多寡评巧。

十一、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俗称“七月半”。这一日,家家祭祀先人,烧楮钱纸衣。道家在道观作斋醮,僧尼在寺院作盂兰盆斋、备丰富的斋品,祭祀孤魂野鬼。沿九龙江畔的百姓祭祀更为有趣。夜幕降临,人们在河滩上摆上八仙桌,桌上供五牲或三牲祭品。道士和尚念经,为野鬼超度,谓之“普渡”。烧过纸钱,便放“水灯”。所谓“水灯”,即用砂钵装油,点燃灯芯,置于溪中,任其漂流,顺水流走。

十二、普度

中元节为“鬼节”,延为“鬼月”。整个七月,大肆铺张,各街道里巷以及农村,从初一到三十日,排日轮流做“普度”。

十三、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是日以酒肉,月饼敬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并演戏以酬神,寓意春祈而秋报。现中秋之夜,于月下设置水果(以柚子为主)、月饼再泡上一壶茗茶,边泡茶边吃饼边赏月。每逢此佳节,更有海内外朋友欢聚一堂,共赏家乡明月。

十四、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称“九月节”。现芗城人在这一天邀友人登高览胜。这一时间,学校组织远足,或举行爬山比赛,或放风筝。自1988年国家定此日为“敬老节”后,社会各界在这天开展形式多样的尊老、敬老活动。

十五、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旧时迷信的居民,在这一天都要焚香点烛,以牲礼敬祭“三官大帝”,并于大厅前,悬挂三盏玻璃宫灯,名之曰“三界公灯”。此俗今已废除。

十六、冬至

在农历十一月间,夜长昼短。凡外出者这天应尽量回家和家人团聚,合家品尝“冬节圆”,谓之“添岁”。各家族聚集宗祠祭拜祖先,必有“冬至圆”为祭品,称作“秋祭”由古稀又有功名的老人谒祖,嫡系长房裔孙主祭,祭完排宴、分胙肉始毕。

十七、尾牙(牙祭)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为尾牙,家家户户“做尾牙”,敬地基主。三资企业老板请员工吃饭。

十八、送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俗称“送尪”,以三牲酒礼供奉宅君,祭品中糕饼饴糖必不可少,俗信可粘住宅君说坏话的半边嘴,祈求宅君“上天说好话,下界保平安。”这天又称“小年夜”,家家灯火通明,燃放鞭炮,为宅君送行。

十九、除夕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叫为除夕,俗称“廿九暝”或“年兜夜”。除夕当天下午,要以三牲、饭菜、年粿等供品,祀神祭祖,谓之“辞岁”。然后要贴大红春联、门签和年画,装饰布置房间。除夕之夜,外出亲人均要回家团聚,吃“年夜饭”。旧时饭桌下放一小火炉,谓之“围炉”。菜肴常用韭菜、萝卜、鸡谐音“天长地久”、“好彩头”、“起家”,还把比喻聚财的蛤壳撒在门后或床下,象征发财致富、金银满屋。“围炉”时,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