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饸饹面的发源地,在平凉市崆峒山。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7:02:02
陇东饸饹面,传承四千七百年的古味佳肴,国家注册的宝贵遗产,源自轩辕黄帝的亲自命名。在中国的陕甘宁地区,饸饹面与道家养生之道紧密相连,成为了古代中医典籍中的瑰宝,见证了上古三皇的诞生地,女娲和夸父的诞生地——甘肃东部的平凉、天水、庆阳,文化深厚,历史久远。
广成子,被认为是太上老君在黄帝时代的化身,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传说中,黄帝登临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这在《庄子·在宥》和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均有记载。黄帝与广成子共同进食,广成子以野生荞麦制成的面团,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形成了最早的面条形式,成为了华夏大地最早的饸饹面。
荞麦性甘味凉,富含维生素E、可溶性膳食纤维,以及烟酸和芦丁,对降低血脂、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疾病有显著作用,还具有健脾益气、开胃宽肠、消食化滞、除湿下气等功效。黄帝食用后,深感腹中温暖、神清气爽,向广成子求教道家养生之道,并得到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相克之道的精髓,以及广成子修身养性、长生不老的秘诀。
黄帝根据广成子的教诲,将饸饹面命名为“陇东饸饹面”,并将其推广至宫廷,让御厨文革制作食用,造字大臣仓颉也将其命名为“饸饹”。在民间,饸饹面的制作方法被广泛传播,逐渐演变成使用小麦面或玉米面等其他杂粮制作,口味更加丰富,增加了十余种养气滋补的中药做佐料,更具有养生保健之功效。
随着时间的流逝,饸饹面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集养生文化、地域特色于一体的美食,不仅在甘肃、陕西、内蒙、青海、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流传开来,更是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陇东饸饹面,不仅传承了广成子和轩辕黄帝的养生智慧,更是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受喜爱。
展望未来,陇东饸饹面将迈入新的篇章,寻找与陕甘宁地区的合作伙伴,计划于2024年将这一传统美食带入台湾市场,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份古韵与现代融合的美味佳肴,让饸饹面的传奇故事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