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国立安徽大学

我是安大的,对此我引用一下下面的话.

叶书记解释说,安徽大学校训“至诚、至坚、博学、笃行”包含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求最好。“学”的最高境界即是“博学”,“笃行”就是切实的行动,“诚”,“坚”都达到“至”,即最高境界,这就充分说明校训一贯在求最好。校训要求我们“做第一流的人”,就像佛门弟子一样,“入门须正,眼界须高”。用古人的话说,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理想境界。叶书记说,理想永远高于现实,因此理想才能指导现实,我们才要跟着理想走。

二、讲贯通。学生的天职是学习,所以校训里最基本的是“博学”和“笃行”,而“博学”和“笃行”的保证条件则是“至诚”和“至坚”。学与行互相支撑,诚与坚相互推动,博学笃行与至诚至坚互为因果,相互依托。他举例说,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被排挤、生死未卜的时候,他就想:如果是一个圣贤处在这样的情境下,该怎么做?在最困难的时候支持他的是高尚的气节,博学而来的知识。近代生物科学的诞生是由于几位生物学家的推动,他们为了得到真理大多遭到迫害,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这就是博学笃行的结果,这就是至诚至坚的结果,他们怀着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追求真理,靠着信仰走下去。所以说,校训也是讲贯通的。

三、有来历。博学和笃行与《论语》、《孟子》都有渊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中庸》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校训与传统结合较为紧密,与民族文化经典相联系,与民族传统文化不分血脉。

四、发展变化的。校训结合时代的进展而不断有新的解释,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在这四层意思下,叶书记重点讲了“博学、笃行”的内涵。博学,从侧重的学习对象来看,首先是向书本学习。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些书正要在青年的时候读一读,吸收营养,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专业书一定要读,打好基础。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学者,这位老先生对他感叹说,中国书都读完了,甚是苦恼。这位年轻人觉得很奇怪,中国从古至今这么多书,他怎么能说都读完了呢?等这位年轻人老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这话的意思。虽然中国书很多,但源头就几本,其他的数大多从这几本脱胎而来,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书。

其次是向他人学习。孔子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见贤思齐”等等。他说,国学大师黄侃自视甚高,一身傲气,但为了学习,却拜当时同为北大教授的刘师培为师,刘师培死年不过36岁,而黄侃终身以刘师培的弟子自居。黄侃为了求知,为了追寻真理,不仅向书低头,还向人低头。司马迁讲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叶书记激动地讲到,知识有时是从旅游中得来的,从社会中学来的。李白的一生差不多都在漫游,杜甫在进京参加科考前,也进行了十多年的游历。把学习和游历,书本学习和社会学习结合起来。现代所说的向社会学习是立足了解国情,关心民生,把握国际大势。他举例说,中国的农村妇女在别人吸一袋烟的功夫里,还要下棉花地锄草,这其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也足以让人感动和骄傲。笃行,则有三层含义:伦理学上做人的道理:仁慈,同情,真诚;认识论意义上的“行”;知识转化为人格,通过在社会上的学习,千百次的训练让“行”转化为人格。

叶书记最后说道,让我们秉承校训,心里怀着校训的精神,在80年校庆到来之际能在本科教学评估做出最好的成绩,成为安大新一代的传人,不愧后代人,也不愧将来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