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立突出贡献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6:04:02
李三立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贡献显著。2000年,他负责在上海大学研制的集群式系统“自强2000”成功上线,该系统拥有220个处理机,是中国民用领域排名世界126位的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荣获当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8月,李三立为深圳大学研制的“深超21C”超级计算机拥有256个CPU,峰值速度达到1.5万亿次,成为全国所有大学中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完成系统测量LINPACK值并向国际组织TOP500上报时,其LINPACK测量值达到TOP500的第89位,超过中国台湾地区和俄罗斯全国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该“深超-21C”超级计算机在2003年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李三立领导的研究组与惠普公司合作,在上海大学完成一台拥有352个CPU、峰值速度超过2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上大自强3000”,该系统在2004年世界第24次TOP 500的表上列第126名。
在世界权威的TOP500排名榜中,同时列有两台李三立主持研制的超级计算机,这对他从事计算机近50年的努力是一种肯定。
在网格计算方面,上海市教委采纳了李三立关于在上海高校建设网格的建议,并将其扩展为上海高校E研究院,李三立被委任为“上海高校网格”E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负责该网格三年计划的实施。他制定了“一个平台、几个节点、三项应用驱动”的实施方案,其中平台为网格中间件,节点之一是“上大自强3000”超级计算机,三项应用分别为医学网格应用、机械制造网格应用和计算密集型应用。其中,“医学网格应用”已在2004年底初步实现应用。
目前,李三立的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计算、网格计算和视频流媒体技术。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更在于推动了中国在高性能计算和网格计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扩展资料
国际知名的计算机专家,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中国计算机百科全书”副总编辑。他曾是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召集人,urlIEEE中国分部主席,欧洲EURONICRO学会执行理事,清华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担任过我国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VLSI四代计算机研制的负责工作,是计算机体系结构先进技术学术带头人,在并行处理、微型计算机、局部网络、网格和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方面,以及在培养人才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