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货币是什么意思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3:33:31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因其能放大或收缩货币供应总量,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它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现金和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机构在货币当局的存款。各国和同一国家内对基础货币的定义及统计方式不尽相同,我国的基础货币统计始于1994年,最初定义为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机关团体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其中,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乡信用社、财务公司持有的现金,而金融机构特种存款是为了吸收农村信用社多余流动性的特别账户,通常余额较小且不活跃。
基础货币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来源,即货币当局的负债,这部分货币由货币当局投放并直接控制,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二是运用,包括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库存现金和准备金存款)以及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大众持有的现金。
现代经济中,每个国家的基础货币都源于货币当局的投放。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直接发行通货;变动黄金、外汇储备;实行货币政策,尤其是公开市场业务。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收购黄金、外汇;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财政部发行通货;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其他资产;政府持有的通货;政府存款;外国存款;以及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其他负债。其中,前六个因素增加基础货币,后五个因素减少基础货币,这些因素集中反映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在这些因素中,有些是中央银行能直接控制的,如公开市场买卖;而有些则是中央银行无法直接控制的。不过,中央银行可通过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抵消这些因素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因此,一般认为基础货币在很大程度上能被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上一篇
高中文凭怎么提升学历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