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古代会计的历史渊源

1. 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逐渐形成。人们为了更有效地管理生产活动中的劳动成果,开始采用实物、绘画、结绳和刻契等方式进行经济活动的记录。这些原始的计量记录方式基本代表着当时的“会计”行为,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

2.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会计制度逐步形成。商朝的甲骨文中出现了关于会计事项的记载,而西周时期则出现了“会计”这一职称,并建立了初步的会计工作组织系统。当时已经形成了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3. 春秋时期至秦汉时期,会计原则、法律和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孔子提出了最早的会计原则,即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战国时期的《法经》包含了会计方面的内容,如会计簿书的真实性和保管、会计凭证和印鉴的规定等。秦汉时期,记账方法已经超越了单式记账法,建立了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

4. 唐宋时期,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如《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和《会计录》。同时,创立了“四柱结算法”,将一定时期内的财物收付记录通过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此外,宋代还建立了我国会计史上的第一个独立政府会计组织——“三司会计司”。

5. 元代在会计方面没有大的发展,至明代,政府重视会计报表,要求按四柱编报,并建立了统一的编报格式和上报日期。明代的《万历会计录》是一部代表性的会计著作。

6. 明末清初,出现了适合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龙门账法”。清代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四脚账法”,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复式记账方法,与西式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相同。随着西式会计的引入,中式会计逐渐趋于衰落。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