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鉴定,元青花瓷器的底足有哪些特征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3:51:43
元青花的底足特征明显,反映了当时的制瓷工艺。首先,中型及大型器物的足边通常显得不够规整,存在一定的弯曲,这表明在元代制作过程中对修坯的精细程度要求不高,从而展现出一种粗犷的美感。小型器物则有时可见到胎质细腻、洁白的情况。在足端处理上,常见的方法是斜削一刀,使得底足外墙呈现出斜面。
圈足的处理也颇具特色,往往不够整齐,呈现出自然的弯曲状。底足上的螺旋状切削痕是元青花的一个典型特征,尤其是在大瓶和大罐上,这种痕迹更为明显,而盘和碗上的切削痕则相对较细。
在底足和圈足内外,常可见到窑砂的附着,有的已与釉熔为一体。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常见黄色或浆色的挤压泥浆痕迹,而且圈足的厚薄不一,显示出制作时的手工特色。
碗的底部通常胎体厚重,足内露胎,中心略微突起,形成所谓的“脐”状,实际上是拉坯时的痕迹。而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常有一处内凹的圆点,这往往是放置耐火土圆饼或圆圈作为支点时形成的。
大罐的底部多见宽圈足,不够规整,有的底部中心有浅显的螺纹痕迹,这可能是差手毕底时的痕迹。整体而言,大型器物的胎体厚重而重量适中,若器物过重或过薄,都值得进一步考察。
上一篇
如何把话委婉的说出来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