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从古至今的发展史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3:19:48
1、汉字按时间发展依次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八种字体(其中有的已简化,另加简化字楷书,共九种字体)。
2、在甲骨文和金文这两种最古老的字体中没有“侍”这个字,它出现得比较晚。
3、大篆: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秦代统称上述的金文、石鼓文为大篆。
4、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推行的“书同文”政策之下,由当朝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小篆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小篆特点:
a、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b、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c、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d、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5、隶书:
从字体设计的角度来看,作为一款字体,隶书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从在整体上看,仍然种类和风格较少,虽然近些年有不少公司完全按照书法家的隶书字体开发新的字库,风格和特点比较明确,但在使用特点上对设计应用的考虑仍然不够,在应用时往往无法与特定的设计风格进行匹配。虽然隶书字体是中文书法中最具代表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字体之一,但是它在当下的使用不及于楷体、宋体、仿宋体、黑体等流行。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