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阐对中西历法的研究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6:53:29
明朝末期,中国传统历法的代数体系面临挑战,大统历的天象预测精度下降。随着耶稣会传教士带来的欧洲天文数学知识,引入了三角几何学和地球概念,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徐光启主持的《崇祯历书》试图融合西法,但因徐光启去世和守旧官僚反对,未能正式推行。直到清初,《西洋新法历书》通过汤若望的删改被采用,成为研究西法的重要参考。
在西法传入中国近百年后,尽管欧洲日心说逐渐流行,传教士介绍的仍是地心说。《西洋新法历书》中包含折衷地心说和托勒密学说,尽管存在错误,但在缺乏欧洲天文学了解的中国学术界,被视为“不易之法”。王锡阐从对比中西历法入手,他的著作如《大统历法启蒙》、《历表》和《西历启蒙》分别介绍了传统与新法的内容。他批评大统历的缺陷,并指出西历虽精确但并非尽善尽美,需要辨明其错误。
王锡阐在研究中,对中西历法的批评尤为突出,如《历说》、《历策》等著作中,他指出大统历的不足,并对西历的定气注历、时间制度等提出质疑。他发现西历在交食计算上虽有优点,但仍存在缺陷。在行星运动理论方面,他批评了第谷体系的局限性。王锡阐的观点在当时杨光先指控汤若望的背景下,对“西学中源”说的论证,虽然并不准确,却反映了当时学者的认识局限。
扩展资料
王锡阐(1628——1682),江苏吴江人,天文历算学家。生当明末,虽仅17岁却极富爱国之情,时值清军南下,弘光政权覆灭,江南各地纷起抗清,他以投河自尽表示尽忠明朝。遇救之后,他又绝食七日,后来虽因父母强迫,不得已而复食,但从此放弃科举,隐居乡间,以教书为业。“……誓不仕清,加入明遗民圈子,曾与吕留良,张履祥等在江苏讲授廉洛之学”。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