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考研政治:必背!几乎 100%会考到的马原十六大原理

一、唯物论原理

1.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能动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还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实践是其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基本途径,且依赖于物质条件和手段。

2. 实践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原理: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统一。环境问题表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必须转变方式,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二、辩证法原理

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通过中介实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人们能发现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促进良性发展。

2. 矛盾同一性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包含差别和对立,相互依存、包含、相通。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依存、包含、相通三个方面。

3.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二者结合推动事物发展。解决矛盾时要把握对立与同一的关系。

4.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无处不在,有条件地相对;矛盾有其特点,体现为不同事物、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特点。认识事物要从特殊性中概括普遍性,从普遍性指导特殊性。

5.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各有其特点,需要把握重点,分析矛盾。

三、认识论原理

1.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现认识的不断发展。

2.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指导实践,错误误导实践。坚持实践第一,重视认识的反作用。

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飞跃。感性认识需要发展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需要回到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渗透,统一于实践。

4.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中包含谬误的成分,谬误中蕴含真理的萌芽。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绝对对立,超出范围会相互转化。正确认识往往导致成功实践,但实践也可能失败。

5. 真理的客观性和具体性原理:真理的内容客观,标准客观,受条件限制,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条件,真理无意义。

四、唯物史观原理

1.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推动或阻碍其发展。

2.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事件的主体,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要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真理与谬误等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认识的反作用,把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