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普通话中的平仄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4:33:15
四声的起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印度三声说,经过周颙、沈约等人的完全归纳法归纳以及王融、刘韬、元竞等人的不完全归纳法,最终在平仄概念中诞生。在普通话中,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的“平声”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也就是第一声和第二声。而“上声”在普通话中则有一部分转变为去声,一部分仍保持为上声。上声在现代汉语拼音中为第三声。至于“去声”,在普通话中仍保持为第四声。
至于“入声”,在普通话中已不再存在,它的音调融入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之中。
普通话四声的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举例说明,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属于平声;第三声、第四声则属于仄声。
扩展资料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