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养鱼先养水 | 池塘改造提升,这7种尾水处理模式值得收藏

养鱼先养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是水产养殖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022年起,佛山市计划用五年时间推进全域池塘改造提升,达到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

为此佛山市农业农村局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论证筛选出以下适合佛山推广应用的7种尾水处理技术模式,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三池两坝尾水处理模式,主要流程为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净化池。该模式对养殖水域进行科学规划,在池塘升级改造基础上(进排水分开),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态的方法,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化处理,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该模式尾水处理面积要求占总面积5%~10%,适用于淡水集中连片池塘。

高位水箱和过滤坝,生态净化池和生态沟。

人工湿地尾水处理模式,主要流程为生态沟渠——沉淀池人工湿地(复合式人工湿地)——养殖池塘(外部水域)。该技术是在池塘建立人工水生态系统,利用内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等协同作用,经过物理和生物两重处理,达到去除或消减水中污染物的目的,可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该模式尾水处理面积要求占总面积10%以上,适用于淡水集中连片池塘。

生态沟和生态湿地。

综合型尾水处理模式,主要流程为沉淀池——陆基高位池(配备紫外线消毒)——陆基养殖圆桶——固液分离池——生态沟——水稻田/生态湿地——沉淀池——曝氧池——蓄水塘。该模式灵活运用生物、化学、物理的方法,结合生产经验和生产需要,对现有的养殖尾水处理模式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升级尾水处理模式,适用于淡水集中连片池塘。

陆基养殖桶和水稻田,三级污水处理池。

“一池一渠”简易尾水处理模式,主要流程为养殖池——生态沟渠——生态净化池——养殖池。要求养殖用水循环使用,利用生物生态的方法,采用“一池一渠”的简易工艺流程,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实现循环利用。该模式尾水处理面积要求占总面积3%-5%,适用于淡水分散型池塘。

生态净化池和高位蓄水池。

池塘“零排放”生态圈养模式,主要流程为圈养桶——底排污管——尾水分离塔——消化处理桶——上清水回塘;浓缩水进入下两级固液分离装置——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在池塘中构建圈养装置,把养殖品种圈在圈养桶内养殖,通过圈养桶特有的锥形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污等废弃物,废弃物经吸污泵抽排移出圈养桶、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在尾水分离塔中沉淀分离、收集后进行资源化再利用。该模式尾水处理面积要求占总面积15%,适用于淡水分散型池塘。

圈养桶和尾水处理塔。

池塘养殖三级过滤池尾水处理模式,主要流程为尾水收集池——池塘底部铺设PVC排水管道——溢流系统——弧形筛——碎石过滤池——细沙过滤池——陶粒过滤池(复合微生物)——生物降解。该模式充分利用池塘自然条件和辅助设施开展池塘养殖水生态治理,主要是在排水沟渠、空地等地方开挖并且修建水泥池,通过修建水泥池并添加滤料来完成。

池塘岸基一体化设备尾水处理模式,主要流程为主要为养殖池塘——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快速离心固液分离——上清水回塘;浓缩水进入下两级固液分离装置——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该设备首先将池塘底部营养盐较高的水体抽提到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中,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处理分为三级处理,一级处理是利用快速离心的方式实现养殖尾水的初级固液分离,分离出大多部分的残饵和粪便,浓缩后的养殖尾水经水生植物及微生物处理器,实现脱氮、除磷和消毒后,可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每套设备占地约10平方米,适用于淡水分散型池塘。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