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州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台州市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4:57:33
台州乱弹,原名黄岩乱弹,是浙江著名的四大乱弹之一,被誉为“中国剧坛上散发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一朵兰花”,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唱腔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台州乱弹起源于明末清初,舞台语言以中原音韵结合台州官话,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懂,别具特色。
黄沙狮子,又称上桌狮子,是台州临海市的传统舞蹈,以舞、武结合和高超演技名扬四方。狮舞(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表演由舞狮、武艺、锣鼓三个部分综合穿插组成,以高难度的表演闻名各地,舞狮表演分上半坦、下半坦二套30多个动作,能在地上翻滚嬉戏,也能在堆叠的四至七重八仙桌上的高台上表演各种风趣的动作。
仙居花灯,又称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始于唐代,明清时技艺趋于成熟,花色品种多达80余种。灯身没有骨架,全由用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轻巧能飞。仙居花灯造型别致,工艺独特,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灯海明珠”“东方瑰宝”。仙居花灯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作品金奖、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仙居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黄岩翻簧竹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与青田石雕、东阳黄杨木雕并称为浙江三大雕,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黄岩翻簧竹雕始创于清道光八年,工艺是将毛竹去青取簧,经过煮、压、刨、晒等工序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再在上面雕刻各种山水、人物、花鸟图案,形成色泽光润类似象牙的成品。
台州刺绣又称“雕平绣”、“海门雕绣”,是中国民间刺绣的一种,以独特的“雕平绣”称誉海内外,被誉为“东方瑰宝”。台州刺绣早在北宋年间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及至清末又吸收融合了西方抽纱工艺,创造了抽绣、拉绣、雕绣、镶贴等刺绣针法,形成了独特的“雕平绣”风格。台州刺绣已发展形成了抽、拉、镶、雕、贴等近300种针法,工艺具备千丝描、万点绣、抽经纬、剪布底、一色线等十大特点。
临海词调又称台州词调、才子词调、仙鹤调,由南词、昆曲和台州当地的民间小调发展而成,流传于临海、椒江、黄岩、天台、温岭、仙居等地,是一种将声腔、音乐与本地方言相结合的曲牌体结构的曲艺演唱形式。临海词调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曲调以“词调”为主,常用曲牌30余种,唱词所用的语言道白均为台州书面语,演奏节奏以婉约平和为主。
三门祭冬是传承于台州三门县各乡镇聚族而居村落之中、在冬至举行的隆重而庄严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动,由取长流水、祷告祈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及与之伴生的相关民俗文化组成。三门祭冬历史悠久,目前规模最大、形态最完整、传承最完好的是亭旁镇杨家村的杨氏,其祭冬拜祖已流传了700余年。
济公传说是浙江台州天台县地方民间文学,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遗产。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主要分布于浙江省以天台为中心的区域。天台的济公传说内容涉及降龙罗汉投胎的济公出世传说,神童李修元的少年济公传说,济公癫狂济世、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戏佞降魔的传说等。
仙居彩石镶嵌是一种采用石雕、浮雕与花板雕刻相结合的技法,根据题材内容和色彩要求,配石成图,精制而成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仙居彩石镶嵌以叶蜡石为主要原材料,综合运用浮雕、圆雕、镂空雕等雕刻手法与榫镶、拼嵌、粘嵌等镶嵌技艺,配石成图。其作品画面层次丰富,色彩艳丽持久,小件玲珑剔透,大件气势恢宏。
临海剪纸是浙江省台州临海市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海剪纸相传缘起于宋末元初,剪纸艺术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取材多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鸟兽花草、传说故事、历史人物及吉祥图案等。临海剪纸作品细致,线条柔和,粗细皆备,整体构图完美、玲珑、秀气、雅致,并注重线面结合,在严谨中见灵秀,在精细中见匠心,寄托了百姓祈愿风调雨顺、吉庆平安的美好愿望。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