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公碑碑文内容及书法造诣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23:21:48
郑文公碑是为纪念郑羲的生平事迹而刻立的,郑羲乃郑道昭之父,长期担任光州(掖县、平度为其管辖区域)官员,去世后安葬于老家河南荥阳。程天赐等旧部为了纪念他的政绩,特立此碑。
碑文书法造诣深厚,备受书家推崇。包世臣和龚自珍都将其与南碑之冠《瘗鹤铭》相提并论。欧阳辅评此碑赞誉有加:“其笔势纵横,却无粗野之感,下碑尤其瘦健超群。”叶昌炽甚至称其笔力之强,可以与犀兕搏斗,游刃有余,堪称真书以来,北朝乃至整个书法史上的独一无二之作,称郑道昭为“书中之圣”。康有为更是将其推崇为“魏碑圆笔的典范”。虽然拓本呈现浑圆之感,但从原石看,其实以方笔居多,因摩崖特性而给人以圆润印象。
《郑文公上碑》字迹模糊,难以辨识,而《下碑》字大且保存完好,通常人们提到的《郑文公碑》指的是《下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刊立于北魏永平四年(511)。郑文公即郑羲,亦称《郑羲碑》。碑高2.65米,宽3.67米,被誉为山中刻石之首。碑文正书共计一千二百四十三字,详述郑氏家族历史及郑羲生前事迹,其书法严谨浑厚,刚劲秀美,是书法史上的杰出作品。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郑文公碑》等作品列为同一风格,与《乙瑛》等碑刻具有云鹤海鸥般的韵致。由于石质坚硬和精细刻工,尽管历经千年,碑文依然清晰可见,字迹饱满,棱角分明,除少数残损外,整体保存完好,堪称书苑中的瑰宝。
扩展资料
《郑文公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又名《郑羲碑》。刻于北魏宣武帝511年(永丰四年)。系崖刻,共有内容相同的上、下两碑。上碑在山东平度县天柱山,下碑在掖县云峰山。下碑51行,行23~29字,比上碑书写略晚,字亦较大,剥泐较少,因而比上碑更为著名。此碑为郑道昭书写,字体均为楷书,其结字宽博舒展,笔力雄强圆劲,有篆隶趣相附,为魏碑佳作之一。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