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一勾勾的剧种简史

“一勾勾”,是民间流传的、古老的稀有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一勾勾”的流传地域很广,随流传地区的不同,又有种种不同的名称。惠民一带叫“河西柳”。武城、夏津、高唐、茌平、堂邑、临清一带叫“四音戏”。莘县、郓城及河北馆陶一带叫“北词二夹弦”。巨野、东平则叫“四根弦”,是因它以“四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名。济阳、齐河、禹城、临邑一带,则叫“一勾勾”。这是因为以后歌者日众,人才辈出,唱得入情入神的就有“挖心刀子”、“大白桃”、“三十二坛醋”等代表人物,深受群众欢迎。于是就有“××听到××唱,饼子贴到门框上”之誉了;饼子是该向锅里贴的,可一听到动听的“一勾勾”走了神了,却贴向门框上去了。这是说它象勾子那样,把人们的神魂一一勾住不放,因而产生了这个名称。西南则传入河南安阳,那里有“四弦剧团”听起来唱腔旋律,基本相同,只是又有些河南语音和豫剧影响,特别是白口。

“年青时常看这戏,俺这里有个小班,就是从山东请来的教师。好几十年没捞到看了……”这显然是在清末民初。再西至邢台、邯郸、石家庄的“丝弦剧团”,听起来与“一勾勾”也似有血缘关系。

这个剧种是在民间业余演出中发展起来的。演员来自农民,演给农民看,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演出;演的是生活小戏,唱腔、音乐并茂,通俗易懂,自然带一种农民的朴实、痛快,大手大脚的痕迹。各地农村都有过业余剧团。终于,1959年在中央提出的挖掘地方古老剧种的精神指导下成立了“临邑县一勾勾剧团”,对这个新鲜事物,县委、县府都很支持,派了文化干部,后来还委任了团长;由“三十二坛醋”焦连琨任业务团长;聘请了文科、武功教师,自农村招收了一批学员;济宁一批青年也来加入,从此练功、排戏、演出,活跃在农村,曾多次参加专区(惠民、德州)会演,有传统节目,移植节目和现代剧目。后来电影演员崔文顺回乡支民,被聘为化妆师,逐渐壮大起来。1964年,代表德州专区赴“山东省地方戏曲会演”,于山东剧院演出了自编剧目《红梅》以后,更辗转鲁南、胶东、鲁北、沧南各地巡回演出,极一时之盛。1965年,毛收入竞达专区上乘。

值得回忆的是这个剧团的团风,是非常正派的。演员是农村来的青年,他(她)们朴素敦厚,要求上进,虚心学习,努力炼功;教师虽都不是名演,却待人诚恳,认真教练;上下一致,对上服从领导,对同志互相团结,互助互学,不计待遇,艰苦朴素,一心向团。上下虽只有三十二个人,互相配合,有时书记、团长、勤杂人员都互替上场;大灯光,大布景,不论制作、演出,台前台后,自动而有纪律地忙个“马不停蹄”(简直是“战斗”),这种艰苦而无怨言,集体合作工作作风,是上述短时期内取得若多成绩的根源。 “一勾勾”的伴奏乐器有:四弦、板胡、笛子;后来充实了二胡、三弦、笙等。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安板、尖板、导板、甩板(也叫“砍头橛儿”);

“一勾勾剧团”,在“文革”中被砍掉了。但,这个剧团的曾经存在,并拥现过一些唱出特色的演员,至今仍使人不能忘怀,一些演员有的逝世,有的转业到别的部门去工作了。已故的二人,“三十二坛醋”的唱腔,虚实相济,轻重回逗,如噎如吐,真假嗓出现的很有分寸;张洪学操板胡,勾勾作响,时歇时动,很有剧种特色。仍住梆子剧团的李富元,唱、作俱佳。他的嗓音宽厚宏亮,很有表现力;作功动辄入戏,或庄重,或诙谐,无往不响,尤其在现代戏里,他的表演带着浓重的民间味,富有生活气息;已转业五金厂的巨野宋玉珍,她的嗓音醇厚敦实,由真声转假声时,三腔(头腔、鼻腔、胸腔)共鸣,还带一种喉音,听来深沉隽永。她可以代表南派。已转业济阳文化馆的德平龙传英,她有一种适合这个剧种的特殊嗓音,虽然以此去唱梆子,那是不可设想的,来唱一勾勾,却是难能可贵的了。她的音色优美,音质坚实,真声度假声自然,婉转流畅,勾勾呼呼,惹人爱听;身段活动自然。她所演出有传统剧目《王小赶脚》 ,唱、白、作、逗,很富有民间特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剧种,齐河、禹城、临邑三县交界处,至今不失流传。禹城有个业余剧团,有先前的老艺人,带一些青年,农闲时也邀请一些专业人员,不时演唱一回。

一勾勾,是民间流传的、古老的稀有剧种之一。发源于山东禹城、高唐一带,是在流行的花鼓基础上发展而成;在发展过程中,曾受梆子戏的影响。据老艺人传说,这个剧种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民国。

关于一勾勾名字的来源有两个版本:一是说一勾勾的名字来自一讴吼。由于一勾勾的唱腔中带有一讴或一吼,演唱中一讴吼、一讴吼的,时间长了人们就把它说成了一勾勾。另一个版本则说:一勾勾代表了鲁西北及周围区域的说唱风格,曲调质朴自然、活泼,是当地劳动人民自然流露心声的一种唱腔。在鲁西北曾有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之誉,形容它像钩子那样动人心魄,把人们一一勾住不放,一勾勾也由此而来。

一勾勾的流传地域很广,随流传地区的不同,又有种种不同的名称。惠民一带叫河西柳。武城、夏津、高唐、茌平、堂邑、临清一带叫四音戏。莘县、郓城及河北馆陶一带叫北词二夹弦。巨野、东平则叫四根弦,是因它以四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名。济阳、齐河、禹城、临邑一带,则叫一勾勾。这是因为以后歌者日众,人才辈出,唱得入情入神的就有挖心刀子、大白桃、三十二坛醋等代表人物,深受群众欢迎。西南则传入河南安阳,那里有四弦剧团,听起来唱腔旋律,基本相同,只是又有些河南语音和豫剧影响,特别是白口。西北则流入河北交河一带。1964年本团去演出,发现天天有三个老年人顶着小雨从乡下赶来看戏,问他们则说:年青时常看这戏,俺这里有个小班,就是从山东请来的教师。好几十年没捞到看了……这显然是在清末民初。再西至邢台、邯郸、石家庄的丝弦剧团,听起来与一勾勾也似有血缘关系。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这种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十分重视,上世纪50年代初组织了第一个一勾勾剧团,共十余人。1956年,临邑县兴隆乡四音剧团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西秦》 ,获展览演出纪念奖状。1959年10月,临邑县一勾勾剧团成立,老艺人焦连琨(艺名三十二坛醋)任团长,培养出一批学员。1964年,该团参加全省革命现代戏会演,演出《红梅》 。文化大革命中,该团被撤销。1971年与临邑县河北梆子剧团合并,成立京剧团,至此临邑县一勾勾剧团宣告结束。80年代末,在临邑、禹城、齐河一带农村,仍有业余剧团演出 。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