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蔡伟君人物介绍

蔡伟君

蔡伟君,1972年生,浙江新昌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师从著名书法教育家卢前先生及沪上著名书法家刘小晴先生。工诸体,喜“二王”,好“北碑”,善榜书,自创“蔡伟君汉魏体”书法在书坛独树一帜,书风多呈书卷气及金石气。

中文名:蔡伟君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新昌

出生日期:1972年

职业:书法艺术及书法教育

主要成就:书法艺术创作,蔡伟君汉魏体,书法教育等

代表作品:蔡伟君汉魏体,行草书,魏碑,榜书作品,及招牌匾额类。

书法创作

蔡伟君,1992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从事书法教育及执着于书法等艺术品的创作工作。书法教育主张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由浅入深,谆谆善诱的教学理念。以主教楷书《九成宫》、行书《兰亭序》、草书《十七帖》见长,尤精《龙门二十品》、《爨龙颜》、《爨宝子》等魏碑的教学。在艺术品的创作上坚持实用与艺术相结合,以质朴国风为主线,视题材而立意,善于集合众美之美,质朴而不乏雅致,大气而不乏精妙。2000年以来榜书作品时见于浙江佛寺庙宇,所作榜书端庄肃穆,气度非凡,颇受瞩目。2008年开始“汉魏体”书法字体题匾额,招牌,斋名者甚众,以其“蔡伟君汉魏体”为艺术特点的书法,纯手工书刻的紫砂壶,竹、木、瓷刻等艺术作品近几年来被国内、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地诸多友人喜爱、收藏。

蔡伟君汉魏体简述

“蔡伟君汉魏体”是蔡伟君老师三十余年来书学所得,是一种开创性的,全新的书法字体。灵感源于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弥勒佛和龙门造像,特具“弥勒之相,古佛之容”。是集汉简的率真天成,融魏碑的雄健俊逸,合行书的清新灵动于一体的融通之体。下笔准确而巧妙,气息充盈而多趣,端庄而不乏古朴之美。三者合一,虽无国画有色之灿烂,却有无声音乐之和谐。“蔡伟君汉魏体”器宇开阔,风格不拘一体,造型不限一碑,卓然自成风貌。

蔡伟君重要书法作品简述

2004年正月敬题并敬制浙江杭州白石寺《大雄宝殿》匾,匾长380公分,高120公分,每字80—90公分,同比例敬书,榜书作品;另敬书并敬制大殿楹联《为众生开智海依正教转法轮》,楹联高320公分,宽50公分,每字35—40公分,按同比例敬书。

2005年仲秋敬题浙江萧山永福寺《大雄宝殿》匾,匾长480公分,高160公分,每字100—120公分,同比例敬书,榜书作品。(图1)

2006年仲秋敬题并敬制浙江新昌《明德庙》匾,匾长202公分,高62公分,每字48—52公分,同比例敬书,榜书作品。(图2)

2009年仲春敬题浙江新昌关帝庙《生而神灵》匾,匾长160公分,高60公分。(图3)

2009年仲春敬题浙江新昌明德庙楹联《一门清泰蒙神佑四序康宁托圣扶》,楹联高170公分,宽25公分。(图4)

2010年孟夏敬作30米长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11年孟夏题福建安溪《品冠茶行》店招及书楹联《品茗会友逢知己冠韵发馥满乾坤》。

2011年仲夏为河南郑州八中作书六幅。

2012年孟春为福建三好茶博汇茶业有限公司题字《三全一零》。

2012年仲春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办题字《世博办青年作品展》。

2012年仲秋为上海斯巴迪克公司成立十周年庆题字《感恩》10幅。2012年仲秋题浙江临安《柳庄山水》。2013年仲春敬题浙江新昌城南岱石八堡龙亭山门楹联《密云常护三千界甘雨均沾亿万春》及大殿楹联《超四海以为王功能配地迈群龙而立极德可参天》。2013年仲夏为台湾正生教育机构三十周年志庆题字《春风化雨良师益友》。

2013年仲冬为浙江温州平阳后仓蔡氏宗祠敬题匾《祖德福荫》。

蔡伟君和他的书法作品:乘愿而来艺无境

书法离不开临摹,艺术离不开传统。但是学习传统书法艺术绝对不是简单重复原有书作的本来面目,古往今来,凡是有所建树的书法家无一不是拥有“己法”而流芳百世的。

蔡伟君,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新昌人。在蔡伟君的“藏竹斋”,整洁宽敞的画室挂满其本人的作品,又有自成一体的“蔡伟君汉魏体”,这是他三十余年来书学所得,是一种开创性的、全新的书法字体。灵感源于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大佛———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弥勒佛,以及龙门造像,特具“弥勒之相,古佛之容”。字形取自于建筑物“宝塔”,取法于集汉简的率真天成,融魏碑的雄健俊逸,合行书的清新灵动于一体的融通之体。三者合一,虽无国画有色之灿烂,却有无声音乐之和谐;特点是用笔爽朗利落,下笔准确巧妙,气息充盈而多趣。“蔡伟君汉魏体”器宇开阔,风格不拘一体,造型不限一碑,卓然自成风。

蔡伟君年幼时就酷爱书法,四岁即能以松枝代笔作书,被称之为“奇才”、“小小书法家”而载誉乡里。他当时的想法是很单纯的,学习书法的初衷就是把字写好看了,当一名名副其实的书法爱好者,不辜负师长亲友们所寄予的期望。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没有机会拜师学艺,全凭一腔热忱和仅有的一点天资而自学。直到1992年后有幸结识了书法教育家卢前和沪上书法家刘小晴,才走上了这条书学正道。在恩师长达18年的悉心指引下,着力于临摹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二王尺牍》,怀素《自叙帖》。倾心于《爨宝子》、《爨龙颜》、《龙门二十品》。用功于《竹木简》、《帛书》的学习。在秉承师门“二家为宗,旁通百家”的治学方法下,上自商周秦汉,下迄魏晋隋唐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使其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书法基础,也为日后形成蔡伟君“汉魏体”积累了重要的素材。

若想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成功,必须先要让自己的心灵自由起来,拥有一个精神世界中探索和创新的自由空间,在创新中求发展,在不断重塑中形成“己法”和风格。蔡伟君自创风格的“汉魏体”,他觉得可以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一抹亮色,可以为同道者提供一些参考,也可以为后之学书者提供一份书学借鉴。

蔡伟君至今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从事书法教育,及执著于书法等艺术品的创作工作。2000年以来榜书作品时见于江浙两省佛寺庙宇,所作榜书端庄肃穆,气度非凡,颇受同道及世人瞩目。2008年始,“汉魏体”书法字体题匾额,招牌,斋名者甚多,而收藏“蔡伟君汉魏体”书法及紫砂壶,竹、木、瓷刻等艺术作品者尤众。

蔡伟君的心灵深处就好像是一个搜索器,时时在搜索,不断地在扫描,凡是有触动的,有感悟的总会以书法这个形式把它记录下来。这是一份心迹,是一份见证,也是一份心愿。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