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帧中继网的帧中继组网设备

1.节点设备序列划分

根据帧中继网络结构层次,可将帧中继节点设备分为三个档次,如下表所示。在全国骨干网和省内干线网节点上,应配置吞吐量大、端口接入速率高并有汇结能力的节点机,以保证快速、有效、经济地传递各种信息。用户节点机可根据本地具体业务发展情况,选择吞吐量大小适宜的节点机。实际组网时,可根据具体要求选择配置多种型号的节点机。

在帧中继技术采用上,根据国际上发展帧中继的经验,初期可先发展技术已基本成熟的永久虚电路连接(PVC),以降低投资,减少风险和技术难度;等条件和技术成熟时,再考虑发展可交换的虚电路连接(SVC)。在骨干网节点设备、特别是枢纽节点设备选型时,应考虑节点设备目前或今后有无与ATM互连的能力。

2.帧中继节点机性能指标要求

在节点设备选型时,一般要求节点机具有以下性能:

(1)节点机对外接口。

.中继线接口

根据节点机在网络上的位置,节点机中继线应有不同速率的接口要求。接口可以是E1、E3、STM-1或其它高速接口。物理接口:E1和E3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ITU-T建议G.703的规定;STM-1应符合ITU-T相关规定。

.用户线接口

接口速率由9.6Kbps可达E1,大型节点机酌情考虑实现E3接口。接口标准:用户速率≤20Kbps时,使用ITU-T建议V.24(与RS-232C兼容)的接口规定;用户速率≤10Mbps时,使用ITU-T建议X.21接口、ITU-T建议G.703接口、ITU-T有关ISDN的接口,可选用ITU-T建议V.11或V.35接口规定的电气特性。

(2)节点机的时钟源和定时。

.节点机内部应设时钟源,长期频率偏差应≤25~50ppm。

.节点机应选择主/从两种定时工作方式。

.节点机应具有两个以上端口,可接入参考基准信号,并能检测端口故障,自动切换。

(3)支持永久虚电路连接,具有自动节点间路由和连接管理功能。

(4)网管控制信息通信功能。网络节点应能与上级NMC之间发送、接收网管控制信息。

(5)节点机的管理控制功能。应具有以下功能:

.操作、维护和管理功能,如用户线管理、中继线管理、路由管理、PVC状态管理等;

.业务等级管理功能和灵活的带宽管理功能;

.拥塞管理和控制功能;

.告警记录、告警报告等功能;

.故障诊断和控制等功能。

(6)节点机的互连功能。

.帧中继节点机应具有与同制式、不同制式帧中继节点机的互连能力,并符合ITU-T的相关规定。

.帧中继节点机根据具体要求,应具有跟其它网的互通或互连能力,并符合ITU-T的相关规定。

(7)节点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

.节点机的控制板、电源板等主要部件1+1备份,其它部件N+1备份。

.对出故障的中继线进行动态重选路由,快速恢复网路业务,使服务故障减到最小,增加 网络可用性。

.要求节点机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大,平均故障恢复时间(MTTR)小。

.节点机应具有故障检测、故障定位等功能,以及冗余部件切换功能。

.节点机应能便于操作和维护。

(8)节点机在加负载时应具有较低的中转时延(transit delay)。

(9)大型节点机应具有与ATM互连或互通的能力。

(10)作为国际出入口节点的帧中继节点机,应具有与国际上现有帧中继网路互连的能力 。 网管控制设备包括全国网NMC、省内网NMC和相应节点NMT,主要性能要求如下:

.各NMC应能负责本节点的配置、运行状态和业务情况的监视和控制,为维护人员提供手段。

.各NMT应能完成授权范围的网管控制,并能实现以下五个范围内的网管控制功能:设备和业务配置、网路和业务性能、故障或维护、计费和安全防护功能。

.网管控制中心应有足够的存储容量,用于存储网络当前结构、路由表和配置参数、以及相关的历史数据。

.各网管控制中心应考虑与电话网的接口,以便网管人员能远程接入中心,同时也可作为中心之间的备用信息传输通路。

.要求网管控制中心设备应能稳定工作,可靠性高,便于维护。

.网管控制中心应具有良好的人/机接口,操作方便,显示、输出直观。

.网管控制中心可考虑设置主备用设备。 帧中继网上的用户入网设备应有多种不同类型。除接入符合帧中继UNI接口协议的帧中继用户终端外,也可使用帧中继装/拆设备(FRAD),使任何基于HDLC和SDLC的设备接入帧中继网络。

同时,通过多协议路由器或网桥支持以太网(IEEE 802.3)、令牌环(IEEE 802.5)或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局域网端口的连接,使局域网的接入和路由选择经济、高效。

1.帧中继终端

符合帧中继UNI协议接口的用户终端,称为帧中继终端。它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U平面第二层,应实现Q.922规定的数据链路层核心功能。在具体应用中,可根据需要实现Q.922控制子层功能。

(2)在U平面第三层及以上,应具有以下功能:

.分段/重装;

.复位;

.协议标识符;

.加急数据;

.限定数据;

.差错恢复和流量控制功能。

(3)在SVC情况下,在C平面应实现Q.933、Q.922或Q.921协议。

(4)应具有拥塞管理和控制功能。

(5)提供维护、测试功能。

(6)物理接口应与节点机支持的用户线接口相一致。

(7)稳定、可靠、操作方便。

2.帧中继装/拆设备

具有非帧中继UNI协议接口的用户终端,经过帧中继装/拆设备才能与帧中继节点机相连接。FRAD既可设置在帧中继节点机内,也可单独设置。FRAD应具有以下功能:

.协议转换功能;

.拥塞管理功能;

.维护、测试功能;

.对不同的用户入网接口使用方便,接口速率为9.6Kbps至E1;

.集中功能;

.稳定可靠,操作方便。

3.网桥或路由器

LAN经过帧中继的互连/互通采用路由器和网桥。由网桥或路由器传送的数据包应采用无连接的网络层协议来传送,因此数据包应有特定的格式和标识,以便在远端识别。传送标 识应利用ISO9577中定义的网络层协议标识符(NLPID)。上述数据包应再用Q.922封装后,才能在帧中继网络中传送。

(1)路由器

FR和LAN之间在网络层的互连/互通采用路由器。为完成LAN经由FR网互连,路由器应具有以下功能:

.用Q.922帧封装任何LAN标识的数据包。Q.922帧应包含用来识别协议的必需信息,以保证远程正确处理接收的数据包。

.当数据包尺寸大于FR网络能提供的最大尺寸时,LAN中使用无连接协议的网络层应支持数据包的分段和重装。路由器应封装分段的数据包。分段数据的格式除包含封装头外,应与其它封装数据包一样。接收的路由器应重装分段的数据包并保持它们的顺序。如接收的数据包差错或丢失,则较高层协议负责重发。

.路由器应具有动态分辨网络业务接入点(NSAP)协议地址的能力。

.根据具体情况,可提供以太网接口(IEEE 802.3,总线1~10Mbps)、FDDI接口(100Mbps)或令牌环接口(IEEE802.5,4/16Mbps)。在帧中继用户———网络处,可提供以下接口:E1/G.703、X.21、V.35、V.24/RS-232C。

.拥塞管理和控制功能。

.诊断和统计功能。

.环回测试功能。

.告警监视。

.使LAN的接入和路由选择经济、高效。

.稳定可靠。

路由器既可内置于节点机内,也可单独设置。

(2)网桥

FR和LAN之间在数据链路层的互连/互通采用网桥。为完成LAN经由FR网互连,网桥应具有以下功能:

.桥接的数据包应具有特定的格式和指示(NLPID),以便在远端识别。

.网桥应支持多协议封装方法,而且应知道哪一条虚连接将运载这个封装。同时,桥接的数据包用NLPID值为0X80封装,表示IEEE次网络层接入协议(SNAP)。SNAP头按帧的格式识别桥,如IEEE802.3、IEEE 802.5、IEEE802.1(d)和FDDI等。

.拥塞管理和控制功能。

.诊断和统计功能。

.环回测试功能。

.告警监视。

.使LAN的接口和路由选择经济、高效。

.稳定可靠。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