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小湖中学历史沿革

1965年9月,为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我镇在马坑村五谷庵创办了小湖“农业中学”,主要为了培养农业技术人才。1967年秋,农业中学搬迁至小湖村的山下寺,即现在的校址。学校采用半农半读的模式,初期开设了一个班,共有学生43人,由刘惠玲和高桂林两位教师负责教学。

1969年,建阳县普及乡级普通中学,小湖“农业中学”停办,原址创办了小湖中学。同年7月,学校停办,8月陈长娣接受任命负责建校事宜。教学设备如桌椅、风琴和劳动用具等均由建阳师范提供。9月,八位教师(包括陈长娣、马辉容、翁兆华、黄永荃、宋长贵、宋文景、李龙福和黄家回)来到小湖中学,他们住在破庙里,一边清理校舍,一边开始招生工作。初创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学校仅有破庙一座,以及四间教室和两个办公室,校产仅有办公桌四张、竹靠背椅四把、学生课桌椅各20套、学生架子床20张、教师床铺两张。尽管如此,八位老师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办学工作。1969年10月2日,小湖中学正式开学,根据学生的文化程度,分为两个班级,一个班是原小学高年级学生,另一个班是初小学生。通过一个学期对小学课程的补习,1970年开始正式传授中学课程。

小湖中学建校初期,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小湖人民的扶持下,条件逐渐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72年起,学校开始举办高中教育,至1983年高中部学生毕业后,停办高中。1984年起,东片高中由水吉中学统一招生,小湖中学成为独立的初级中学。

小湖中学教育历程的另一个阶段是1975年倡导的“开门办学”,旨在普及中等教育,提出“读高中不出公社,读初中不出大队”的口号。1978年,塘楼、马坑、大湖三校的初中班并入小湖中学,下墘初中班并入鸿庇。1985年后,鸿庇初中班也并入小湖中学,至此,小湖中学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现今的小湖中学占地31.6亩,其中勤工俭学基地11亩。学校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具有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的有53人,本科学历教师47人,其余均为大专学历。在校学生521人,其中寄宿生375人,共有11个教学班。学校在1992年、1996年和2008年分别通过“六项督导”、“两基”和“双高普九”验收,获得多项荣誉,如“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等。

近年来,小湖中学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特别是2004年和2008年考上建阳一中的学生人数,在各农村中学中位居前列。学校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并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多人次获得各级各类荣誉,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