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烹饪谷类食物中的VB不被破坏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23:35:49
1 烹调前营养素的损失(主要包括采购、加工和储藏等阶段)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追求食物惬意的口感成了人们的一大爱好,精细粮食备受优待,精米、白面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主角。殊不知,大米、小麦经过精深加工后,口感虽然好了,但存在于其外壳和胚芽中的B族维生素却损失很多。与全麦粉相比,经过深加工的精白面粉损失的B族维生素达75%。因此,在选购粮食时,要五谷杂粮并重,不要过多选择食用精细加工的原料。
其次为清洗加工阶段。有些人认为米不淘洗三五遍是洗不干净的。然而,淘洗次数越多,营养素损失的也就越多,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无机盐,因此大米经清水淘洗两次即可,不要用力揉搓。
2 烹调过程中的营养损失
在烹制绿叶类新鲜蔬菜时,有些人往往喜欢烫过之后再炒,殊不知这样不仅会影响蔬菜的颜色,而且也会增加水溶性营养素的损失。炒菜时若过早放盐,会使渗透压增大而使原料中的水分和水溶性物质淅出,而遭到氧化破坏或流失。
另外,原料过油是烹饪中常见的操作,但这是影响菜肴营养素的重要因素。经过高温过油,原料的维生素遭到严重破坏,影响色泽,且直接过油会使蛋白质过度变性,影响口感。这一问题可用挂糊、勾芡、上浆来解决。
煮粥时,有些人喜欢加入碱,认为这样既节约煮制时间,又黏稠,口感好。但是这样做却破坏了粥中的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长久缺乏B族维生素会使人们健忘、疲倦、焦虑不安,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心脏和肌肉的功能,故煮米粥时不宜放碱。
总之,在选料、储藏、加工、清洗、上浆、糊浆、芡汁、烹调上,营养素的流失现象几乎不能完全避免,只是流失程度的多少而已,但只要采用一些有效可行的保护措施,对营养素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就可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
不同烹调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
食物营养素的损失
1、煮: 煮对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起部分水解作用,对脂肪影响不大,但会使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溶于水中。
2、蒸: 蒸对营养素的影响和煮相似,但矿物质不会因蒸而遭到损失。
3、煨 :煨可使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溶于汤内,只有一部分维生素遭到破坏。
4、腌:腌的时间长短同营养素损失大小成正比。时间越长,维生素B损失越大,反之则小。但焗煮后的菜肴有助于消化。
5、炸:炸由于温度高,对一切营养素都用不同程度的破坏。蛋白质因高温而严重变性,脂肪也因炸而失去其功用。滑炒,因食物外面裹有蛋清或湿淀粉,形成保护薄膜,故对营养素损失不大。
6、烤: 烤不但使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受到相当大的损失,而且也使脂肪受到损失。
如用明火直接烤,还会使食物含有致癌物质。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