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流脑是怎么回事,分为几期,暴发型是什么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冬、春两季为高发期。

脑膜炎双球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对干燥、湿热、寒冷及一般消毒剂均极敏感。通常自上呼吸道侵入人体,可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或上呼吸道炎症,少部分感染者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发生败血症或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世界各地均有本病发生,可呈流行性或散发性。带菌者和患者是本病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患者及带菌者鼻咽分泌物中,借飞沫由空气传播,故人口稠密、居室拥挤、空气不新鲜、日光缺乏等均为本病传播的有利条件。流行季节为冬、春季。

大多数患儿小于5岁,发病年龄高峰为6~12个月。大城市2岁以下患病率高,多散发。中小城市15岁以下儿童较多。偏僻地区人群免疫力低,一旦传染源进入,可引起暴发流行。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1天,最长7天。

本病临床可分为4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数患儿中止于此期,主要症状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

(2)败血症期。突然高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年幼儿易惊厥。起病数小时后皮肤出现皮疹或出血点,分布不均,大小不等,指压不褪色,急剧增多,扩大融合,常见于肩、肘、臂等皮肤受压部位。1~2日内进展为脑膜炎,菌血症期不超过48小时。

(3)脑膜炎期。因颅压增高致头痛、呕吐、烦躁、嗜睡,重者昏迷。检查有脑膜刺激征。

(4)免疫反应期。起病后7~14天不等。关节炎明显,可有心包炎,关节及心包积液为无菌性,呈良性、自限性经过。

临床分型可为3型:

(1)普通型。占发病者的90%,突然起病、高热,有淤点及脑膜刺激征。

(2)暴发型。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小婴儿。休克在发病24小时内发生,短期内出现遍及全身的淤点,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淤斑,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可危及生命。

脑型多见于年长儿。发病急,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发热及淤斑,患儿反复呕吐、频繁惊厥、肌张力增高、四肢强直、嗜睡乃至昏迷,严重者发展成脑疝。

混合型同时具有休克、脑型症状,可先后或同时出现。

(3)慢性型。此型较少见。慢性或亚急性起病,有发热、寒战、淤点、四肢强直及惊厥等。血培养阳性。病程6~8周。可发生脑积水等后遗症。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