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年要唱戏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22:29:00
喊不破的嗓子在村子里可谓是家家的利剑,由于村子四周环山,房屋错落,要是谁家孩子到了吃饭点还没回家,你就听吧“小涛~~~~~~回~家~吃~饭~来@#",这声音响彻山谷,即使小涛藏猫猫躲进了老军奶奶家的毛驴棚里也一样听个一清二楚。保准拍着屁股屁颠屁颠的回家。
嗓子好是这个村子特有的水土养育的,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梆子戏更是口口相传。所谓山梆子戏是与“京梆子”相对比较而言,山梆子戏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近200年的历史,是本地区的一种民间特色剧种,马套村的剧团于1950年组建,在1957年正式聘请了邻村的马刨泉传授河北老调山梆子戏,就这样口口相传,一代一代的老艺人开始托起了每年一度的唱大戏活动,乐器有板胡、梆子、笛子、三弦,还有鼓类如:板鼓、板、大锣、铙钹、手锣、小钹、碰钟、堂鼓、花盆鼓、唢呐等。 老人们不识谱全凭练、记。时间长了也就成了熟手,随曲而到,随腔而来。
唱戏可不是三天半的功夫 ,不仅仅要磕头拜师,还要伺候师傅饮食起居(这是很早的那几辈),小时候学习不仅要练武功还要学戏文,逐渐的熟悉行当,以至能蹬得戏台,进行表演。农民学戏不是专业,背着书包上学堂,而是利用晚饭后的闲暇,和冬天没有耕种的那几个月。平时还照样做自己的事,种自己的庄稼。学戏的人会不分场合的唱戏,哼戏,早上背着锄头上地,你听咿咿呀呀的吊嗓子声,绝对一直支撑到自己的田间地头,刚出苗的玉米地,缺水使得草和苗一样高,猫腰也好,蹲下也罢,这带着强调的戏文便应着锄头声开始了一天的耕作。
等过了秋收,老老少少爷们儿们就开始操练上了,乐器班的练习乐器,单吹也罢,合练也好,你就听吧,整个小山村洋溢的是笛子的轻灵,唢呐的悠扬,和锣鼓的喧天。确定好曲目后,生旦净末丑全都拿出自己的绝活,《秦香莲》、《辕门斩子》、《三娘教子》、《大登殿》(还有很多,实在不记得了)便一一罗列,挑人选角。那个时候能当上主角那可是最值得炫耀的了,即使戏文多,也争先恐后的缄口不提家里会有什么困难。那个时候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秦香莲的一双儿女是有两个小孩子演的,那时候想假如我能成为其中一子那将是多大的荣耀呀,可惜我小时候盼了很多年也没让人相中过,那粉没粘过脸,那戏服没上过身,哎~~一生遗憾呀!
每年的大戏从年初二开始烘台(就是小场),初三正式开始,有白天巡场,还有夜场,戏台就在村子中央的大队部剧场(就是一个很大的屋子),戏台高高在上,场院能够装下几百人,值得一提的是小贵家的后院正好对着戏台,这个地方也可以容纳几十口人。村子不大,人口也不多,除了出村谋学,外出做官的人,大戏唱起来演员占了一半,所以观众就不仅仅是剩余的闲人了,你看吧,杨村的,大村,房良的,镇边城四面八方的亲戚就在过年的这几天里蜂拥而来,不仅仅是拜年探亲,更为了听上几场梆子戏。
唱戏不和唱歌一样,举着话筒玩命的喊,这可是真功夫,那个时候大家根本不知道话筒是个什么玩意儿~,大雁爷爷属于一个丑角,每次开场都由他引场,那种俏皮样呀,只要一出场就能得到雷声般的笑~~~~锁柱他爸更是搞笑,男扮着女装反串着和大雁爷爷“打情骂俏”。
听妈妈说爸爸也学过戏,还表演过杨宗保,踢着飞脚特神气,可是我从我记事起就没见过爸爸扮过脸,更没见过他登台唱过戏,爸爸是个严肃的人,瞪起眼来果然很有神气,吓的我和妹妹一声不敢吭,还不敢大喘气。
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学成了人们唯一的出路,所以外出求学就业成了一大主题,学戏的人没了,会唱戏的人少了,久而久之,唱大戏已经成了历史与我们挥手而去......
上一篇
当兵留部队有什么要求
下一篇
素描高手都用什么握笔姿势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