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学科评估的条件和标准是什么

建设"双一流",离不开评估。评估的导向对于学科建设质量至关重要。学科评估分为初始和二次评估,前者侧重学科的重要性、基础条件和前景,而二次评估在考查这些基础上,更关注增量。简单增量如科研成果数、项目数、学术人员、招生规模、经费等,仅是基本考量。真正一流学科应持续自我更新、推动科研前沿。二次评估应关注研究问题、方向的新进展,解决与提出的问题。这被称作学术增量,强调创新而非仅在原有问题范围内进行研究。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精英大学”项目案例显示,国际评估专家认为项目虽有大量研究,但缺乏新想法和问题,导致终止资助。国内评估中,学科评估报告侧重工作数量,缺乏学术进展的总结,缺少特定领域的学术贡献说明。一流学科应聚焦特定问题,不断进取,提出新问题,开展新研究方向和层次,而不仅仅在原有问题上进行简单增量研究。衡量一流的关键在于创新程度,而非工作数量。

“双一流”建设周期五年,实行开放竞争、动态调整。动态调整标准在于学科在研究问题和思路上的创新,而非工作规模。获得资助的学科,如无特殊原因,通常会顺利通过评估,保留头衔。然而,真正一流学科应超越现有研究水平和视野,仅靠规模、数量优势难以被称为一流。政府资助有限,应用在创新上。已获多年支持的团队若无创新,只能进行简单增量研究,不具备一流品质,不应继续获得资助。新团队,尽管基础较弱,有创新潜力和能力,应得到支持。建设一流经费不应维持规模,而应鼓励创新。识别学术增量、区分简单增量与学术增量并非易事,需探索新的评估方法。学术评价应由同行学者参与,判断学术质量、泡沫增量与简单扩大再生产。

在"双一流"建设和评估中,应认识到学术卓越与一流与规模、数量无必然关系。看似成果累累,但缺乏新问题、新思想的团队,不应被视为一流,不应继续获得支持。否则,"开放竞争、动态调整"难以真正实现,只能成为口号。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