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昼是怎么计算的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5:54:19
白昼的计算方式涉及地球表面受到日光直接或间接照射的时间,即从日出到日落的过程。白昼的长度可以通过纬度数据来确定。这里涉及两个纬度值:一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用α表示);二是太阳赤纬,即太阳直射地区的纬度(用δ表示)。
根据球面三角学的原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白昼长度:
\[ \text{昼长 (T)} = 2 \times \text{半昼长 (t)} = 2 \times \arccos\left(-\frac{\tan(\delta) \times \tan(\alpha)}{1 - \tan(\delta) \times \tan(\alpha)}\right) \times \frac{24}{360} \times \text{地球的半径} \]
例如,假设在北纬40°的地区,立秋时太阳直射北纬16°左右,计算得出半昼长约为7小时18分,因此昼长约为14小时38分。
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这是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在赤道地区,由于地理纬度为零(α=0),太阳直射角度仅限于北回归线(北纬23.5度)和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因此无论季节如何,白昼长度几乎总是接近12小时。
位于北半球的中国,在夏至(每年6月21日前后)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导致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长。夏至过后,太阳光线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时间逐渐缩短,日出和日落的方位也随之向南移动。到了冬至(每年12月21日前后),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白昼时间达到最短。冬至过后,太阳光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时间逐渐增长。
多重随机标签